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

高途美好家庭 | 2022-06-21 19:00:51

(一)人物简介

莫瑞·鲍恩是美国精神科医生,家庭系统理论的奠基人。他创建性地发展出一套内容广泛的家庭治疗理论,激发了一代学生的热情并成为国际知名的家庭治疗运动领袖。

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鲍恩做精神病学家时,开始对家庭产生兴趣,并将注意力转向研究精神分裂症。鲍恩被患者和患者母亲之间异常的情绪敏感性所震撼。他将其简单视为一种自然过程的夸张,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倾向性的情绪影响的集中反应。

1954年,鲍恩到国立精神研究院工作,开始对拥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进行研究。他发现,母亲和她们精神混乱的子女之间的紧密情感连接不可避免影响到整个家庭。问题的核心是“依附焦虑”,一种与焦虑有关的病理表现。在这些家庭中,人们成为其他人行为方式的“情感囚徒”,这种情感关系标志着个人自主性的缺乏。

1959年,鲍恩到乔治敦大学工作。他开始致力于那些不太严重问题家庭的治疗。让他惊奇的是,他发现在他所观察的精神病家庭中,有相同的作用机制。这些情况证明了从正常家庭到精神病家庭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但是,所有家庭情感变化,从感情纠结到分化都有其独特的连续性。


(二)理论要素

根据鲍恩的理论,我们在情感生活中的自主性比我们自以为的要少;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他人的反应比我们自己意识到的要多。鲍恩的系统理论描述了作为多代关系网络的家庭,是如何塑造了个性与归属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他用了相互关联的6个概念:自我分化、三角关系、核心家庭情感过程、代际传递过程、情感阻断、社会情感过程。

1.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鲍恩家庭系统理论(BFST)的基础概念,它指一个人的理智与情绪在心理上分离以及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它既是个体内部也是人际之间的概念。自我分化反应的是一种思考和反省的能力,而非对内在和外在的情感压力的自动应答。

未分化的人很容易变得情绪化,他们的生活受控于周围人的反应,他们倾向于对他人采取激烈的反应——不论是顺从还是反抗的反应。在他们看来,保持自己的自主性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应对焦虑事件的时候,当问到他们的想法的时候,他们会说自己的感受;当问他们自己的观念的时候,他们会重复自己听到的话。他们要么同意所有你说的话,要么对每一件事情都争论。

相反地,一个分化的人可以平衡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他们能够承担强烈的情感和自发性行为,但又同时具有不被情绪带走的自我约束的能力。也就是说,分化的人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选择自己的立场。因为他们可以全面地思考问题,决定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信念,并且之后根据这些信念做出行动。  

2.情感三角关系

花一分钟时间想想你生命中最麻烦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一定会涉及一个或更多第三方。事实上,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都会受到第三方的影响——这个第三方可能是亲属、朋友,甚至是回忆。

影响情感三角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焦虑,随着焦虑的增加,人们会对感到情绪的亲密性有更大需求;或者在避免压力的时候,人们会对距离感有更大的需求。人们越受到焦虑的驱使,就越会对彼此没有耐心,也就会更容易因为彼此的差异而变得两极化。

当两个人之间出现不能处理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会在某一点上难以达成一致。最终,一方或双方都会寻求其他人的同情与安慰,又或者,第三方会被冲突拉进来帮忙。如果第三方的卷入仅仅是暂时的,或是推动当事人双方解决彼此的差异的话,那么三角关系并不会巩固下来。但是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第三方持续卷入,三角关系就会变成关系的一部分。

第三方的卷入,可以将焦虑分散到三角关系当中,使前两者的焦虑程度减轻。一个普遍的例子是,当夫妻关系出现矛盾或不和谐时,他们中的某个人会决定在此时生个孩子,孩子的出现将夫妻双方的注意力吸引到孩子的出生、养育和教育上去,从而缓解夫妻间的压力与焦虑。当夫妻已经有孩子时,冲突的双方或某一方,会不自觉地以“孩子”作为焦虑的“理由”,从而将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以便获得心理能量的平衡。但是过多的把孩子卷入进来,就将本该在婚姻关系中的能量转移而构成了三角关系。妻子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可能会把压力从丈夫身上转移走,但会降低夫妻之间分享兴趣的可能性,同时也损害了孩子的独立性。

所以说,“三角化”会减压,但却将矛盾冻结在了原处。并不是说抱怨或寻求安慰错了,而是三角关系变成了一种转移注意的方式,最后损害了关系。

那么,谁会试图将第三方拉入到冲突中来呢?一般在环境稳定时,两人关系的运作可以保持稳定,第三方也不重要。一旦面临压力,为舒缓压力,通常是那个分化度较低的人会试图将第三者拉进关系中形成三角关系,以此暂时转移、稀释双人关系的紧绷情绪与焦虑。

因此,家庭关系及成员的整体分化程度越低,三角关系对于维持情感及情绪的平衡性就越为重要。而在分化良好的家庭系统中,即使在压力很高的情况下,人们仍可以维持情绪及情感的各自分离,系统平衡则不再依赖于三角关系。

3.核心家庭情感模式

核心家庭情感模式指家庭系统中的某种典型性的情绪及情感互动模式。识别并改善这一模式非常重要。这一概念反映的是家庭中一再出现的情感融合、粘连模式对个人一生及婚姻选择的持久性、重复性影响。

个体在婚姻选择和其他重要关系中,总是倾向于维持并重复自己内在的情感及情绪互动模式,并把这种模式传递给他们的孩子。实际上,婚姻中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特定的分化水平,也有与其原生家庭关系密切的情绪互动模式。缺少自我分化会导致与父母的情感隔离,接下来导致婚姻中的纠结,因为情感资源有限的人们会将他们的需要投射到彼此身上。

人们通常会选择与他们自己分化水平相似的配偶,因为他们在家庭情感互动关系中具有“相似的”或“配合度极高”的互动模式,这就是所谓“缘分”或称“冤家路窄”。

临床事实证明,婚姻双方的分化水平越高,情感的融合、粘连就越低,关系就越可能被那些积极的成分——信任、诚实以及相互尊重——所强化。婚姻双方的分化水平越低,关系中所拥有的自我就越少,彼此对对方的情感要求、控制和冲突就越多。其结果是,一个对另一个差异的忍耐就越少,当差异不可避免出现时,焦虑就增加,婚姻关系中常常充满浩劫、勒索等冲突元素。也正因为双方的需求、焦虑和恐惧过于强烈,而使得彼此之间的信任、诚实以及相互尊重被抹杀。

4.代际传递过程

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不仅关注现在的家庭,还关注他们的祖辈。鲍恩认为,家庭投射过程具有“代际传递”特征。代际传递过程主要是指“焦虑”从一代到另一代的长期传递过程。每一代的大多数孩子会从家庭纠结向低水平自我分化(长期焦虑)的迁移,少数孩子向高水平自我分化(较少焦虑)迁移。

家庭投射过程是说父母“自我分化”的缺陷如何通过一个曲折的过程传递给孩子,它专指父母将自己的不成熟与缺乏分化的状态——比如慢性焦虑及情绪化,投射到子女身上的过程,从而影响到孩子自我分化的完成。

多代的感情关系是固着于情绪互动系统的,借助于这个情绪互动系统,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不仅有主观态度、信念、价值观、道德观,还包括了规范和自我理想等,其范围涵盖了自我所有的人格及心理内容。不仅如此,代际传递也包括某些人格问题及心理疾病的传递。鲍恩相信,一个人情感上的病症,包括出现与父母相同的低分化程度,是超乎个人而归诸于整个家庭及家族系统的,病人的问题是几个世代间的遵循“类基因模式”不断累积的结果,其间的所有家庭及家族成员既是行动者,也是接受影响的人。

受家庭投射过程影响较少的子女,能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分化。但是,当今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些孩子都不可避免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家庭投射过程和代际传递的影响而面临分化困难。

5.情感阻断(隔离)

在每一代中,在家庭融合程度越高的孩子,自我分化水平越低,接受到的压力就越高,反之亦然。当个体接受太多压力时,他们试图和家庭分离,这就是情感阻断。情感阻断代表了个体为了达到自我分化而做出的努力,但这种努力通常是单方面的。也就是说,情感隔离是人们处理代际之间分化不良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焦虑水平越高,情绪依赖性越强的孩子,就越容易产生情感隔离。

常见的情感阻断方式包括:地理上的隔绝(搬家);心理障碍(不和父母说话);自我欺骗(因为实际联络已被阻断,所以他们从家庭中解脱)。

为了摆脱与父母过度亲密的关系依赖所造成的压力,一些孩子选择和父母彻底拉开距离,或者设置各种心理路障。他们或者远远地逃开,或者表现为沉默,避免彼此之间的身体接触,严重的情感隔离可能表现为对对方说的话毫无兴趣、有成见,甚至表现出对家人的冷漠与鄙视。这种情况下,孩子与父母双方都会感到不舒服。父母们通常会试图努力将孩子重新拉回到关系中来,有时会成功,一旦不成功,那个情感隔离并想要逃离的孩子将会走得更远。其结果就是,亲子之间“追求与疏远”游戏将会在家庭系统当中重复上演。

选择情感隔离的孩子,他们误以为与家庭、父母在地理或空间上的隔离,或是运用心理路障,就可以将自己从家庭冲突中解放出来,达到心理和情感的成熟。实际上,这种应对策略往往是无效的,或者说只能保证暂时或局部有效。例如,某位大学毕业多年的男生,从小一直受到母亲的过度控制、保护和管束,在考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一所异地大学,并且从不与母亲交流,并尽量避免回家,觉得“回家与父母在一起”没有意思。大学毕业后虽然被迫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但这个男生一直选择在和父母有距离的区域租房度日。这名学生正是运用了与母亲地理上和心理上的隔离,希望使自己的情感成熟而独立。

事实上这种隔离并不代表孩子和父母的情感真正的做出了分离,因为空间上的独立不等于情感上的独立和成熟。和父母之间的未解决的依恋问题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绝不会因为距离上的分离就使未解决的依恋一笔勾销。就这个男生而言,他在大学毕业的许多年内,都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成家立业,仍然几乎全额依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而生活着。

情感的隔离会使人更脆弱,特别是在应激的情况下,越绝断亲密依恋关系的人越容易出现各种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是抑郁症状,或者是替换成在另一个关系中获得安慰。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情感隔离会对当事人的婚姻产生特别重要的后果。配偶双方使用情感隔离而与各自的家庭距离越远,婚姻中的情绪进程和冲突就会变得越强烈。其结果是,一个用隔离来解决对父母依恋的人,可能也会最终选择用隔离来解决对配偶的强烈依恋。

6.社会情感过程

鲍恩把家庭系统观念应用到社会,认为社会和家庭一样,也包含着分别指向未分化和个别化的两股相反的力量。在慢性社会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焦虑气氛下,一个人可能被要求放弃自我的个别化而接受“整体感浪潮”的要求。

鲍恩在关注家庭内部关系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外部社会环境对家庭的影响,这个存在于家庭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人的生存所必须适应的、所有婚姻都与之斗争的环境。社会中的情感历程,会如同一个大的背景式环境,对家庭中的情感历程构成影响,从而影响到所有的家庭成员。这里的“社会中的情感历程”概念所涉及的是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与焦虑。譬如,社会压力大时,就会带来社区内的高犯罪率。此外,鲍恩还将性别、阶级与种族歧视等,视为不愉快的社会情感历程。在经过一系列研究后,鲍恩认为高水平自我分化的个人和家庭能更有效抵御消极的社会影响。

免责声明:

1. 文章来源中标注带“高途”字样的版权归高途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2. 转载文章已标明其真实来源,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阅读

沉迷手机孩子怎么办?7点方法解决家长烦恼

怎么让孩子戒掉手机游戏的瘾?家长可以参考这5点方法

怎样和叛逆期的孩子相处沟通?5个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孩子初二成绩越来越差怎么办?6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份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为他们营造美好的成长环境!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