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材料二

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时间事件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人下”
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6年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7年金砖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8年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材料三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

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评判是否曲直的价值标准,既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又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答到任意3点)

"]]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近现代(中国)。据材料一“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和所学可知,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据材料一“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和所学可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可知,蕴含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评判是否曲直的价值标准,既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又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据所学可知,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

原因:①古代中国地理条件相对封闭和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而兴修了万里长城,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③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④科举制度确立发展,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⑤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⑥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⑦国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推动⑧优秀人才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答到任意3点)

"]]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近现代(中国)。据材料三“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和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地理条件相对封闭和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而兴修了万里长城,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材料三“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和所学可知,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据材料三“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和所学可知,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据材料三“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和所学可知,科举制度确立发展,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据所学还可以从政治体制、民族交融和文化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为: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国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优秀人才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

结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四“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和所学可得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