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示例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阐释: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中央政府政策开明开放。该时期,来自西域的乐舞杂技等文化艺术与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隋唐乐舞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阿拉伯、印度以及东非沿岸的珍奇物产、药物药方,也不断输入中国。

大一统局面下博采外来文化长处,成就了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伟绩。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阐释的,观点要具体、明确。据材料信息“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提炼出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次,据材料信息“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明末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局面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炼出的观点。

高中 |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