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百家争鸣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百家争鸣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墨子》写道“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史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孔子的学生)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对上述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①战国时期形成尊贤重士的社会风气    ②士阶层兴起促进了思想的繁荣

③儒家学说被各诸侯国国君广泛采纳    ④卿大夫掌握实权导致权力下移

["

①②

","

①④

","

②③

","

②④

"]
[["A"]]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国家中德才兼备的人众多,那么治理的基础就坚实,德才兼备的人稀少,治理的基础就薄弱,根据材料“子夏(孔子的学生)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弟子子夏被拜为魏文侯的老师,齐宣王时期,驺衍、淳于髡、田骈等被尊为上大夫,反映出战国时期形成尊贤重士的社会风气,结合百家争鸣可知,士阶层兴起促进了思想的繁荣,①②正确,A项正确;

儒家学说没有被各诸侯国国君广泛采纳,③错误,从春秋末期开始,一些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如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并未导致权力下移,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故选A项。

高中 | 百家争鸣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