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室内焚香肇始于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流行开来,来自西域各国的香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唐代用香更为增多,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香料,而众多的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了中国,从而加强和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焚香传统。作为礼佛的重要活动焚香,向道教和儒家礼仪渗透,吸引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田梓榆《十四世纪前中国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等

材料二

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香药在当时海外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仅次于盐业、茶业、酒业等的一大产业经济。进入宋代,香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官僚,也开始大量进入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食用香、建筑用香、节日习俗用香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摘编自夏时华《宋代香药经济研究》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香文化发展的条件。(6分)

[["

条件: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佛教的传入和渐趋本土化;唐朝开放政策的推动;汉唐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每点 2 分,满分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据材料“来自西域各国的香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可知两汉丝绸之路开通使得西域香料传到中国,推动香文化发展;据材料“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向道教和儒家礼仪渗透”可知佛教的传入推动焚香文化的发展;据所学,唐朝采用兼容并包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据所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唐社会经济的繁荣推动焚香文化发展。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香文化盛行的影响。(6分)

[["

影响: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海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推动文化的繁荣。(每点2 分,满分 6 分)

"]]

据材料“香药......产业经济”可知,香药成为宋代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宋代经济发展;据所学,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海外税收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宋代香文化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对外贸易发达加强了宋朝对外经济文化联系;据材料“香药的使用......进入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知,宋代香文化普及到平民阶层,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从汉到宋香文化发展的趋势。(6分)

[["

趋势:从宫廷到民间;从贵族到平民(平民化);从宗教活动到世俗生活(世俗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不断加强(本土化)。(每点 2 分,满分 6 分)

"]]

据材料一“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流行......吸引了社会各阶层”、材料二“不再局限于贵族官僚......大量进入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可知,熏香风气从社会上层扩展到各阶层,从宫廷扩展到民间;据材料一“礼佛的重要活动......向儒家礼仪渗透”从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据材料一“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和材料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知香文化是外来文化的逐渐本土化,体现中外文化的融合。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02年,康有为在《辩革命书》中指出,满族或蒙古族“皆吾同种”;梁启超提倡要摒弃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并首创“中华民族”一词。这(        ) 康有为利用中国古代《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小康”思想,又吸取了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写成《大同书》。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康有为的《大同书》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而共产党找到了,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把中国式现代化定义为“小康之家”,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标准来表达中国现代化目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汉早期服饰样式与楚、秦习俗密切,而汉武帝之后的日常服饰深受齐、鲁地区服饰影响,士兵的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这表明西汉(        ) 南宋学者张栻执掌岳麓书院时提出“传道济民”的主张,认为儒家的伦理纲常一旦为民众所遵从,可以“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这样便可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天下。张栻的观点(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