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百家争鸣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百家争鸣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韩非子·诡使》

“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

——《庄子·则阳》

“举公义,辟私怨。”

——《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程朱理学把“公”视为自然天理,“私”视为人之私欲。程颢《定性书》中认为人被自私蒙蔽了心性,就不能适应天道,如果能用“廓然大公”的天地自然之心来取代自己的私心,就能“物来而顺”。对此,朱熹进一步说:“胜私欲而复礼”“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后不可胜用矣。”“克去己欲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稍有私欲,便是不仁。”

——摘编自苑秀丽《论儒家公私观的基本特点》

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公私观”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话题被关注的主要原因。(8分)

[["

共同之处:先公后私(立公灭私)。(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公私关系引发关注;分封制逐渐崩溃,政治权力逐渐集中,诸子借助公私观表达不同的治国理念;百家争鸣局面形成,诸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公私观提出各自的道德观。(6分)

"]]

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据材料一“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立法令者以废私也”“君不私,故国治”“举公义,辟私怨”可知,先公后私(立公灭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分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公私关系引发关注;分封制逐渐崩溃,政治权力逐渐集中,诸子借助公私观表达不同的治国理念;百家争鸣局面形成,诸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公私观提出各自的道德观。

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6分)

[["

程朱理学的公私观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公私观,认为应该立公灭私,并将公私与天理、私欲联系起来。(2分)这种公私观充分发挥了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大公无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舍义取利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2分)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分)

"]]

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首先需要先分析再评价。

分析:据材料二“程朱理学把‘公’视为自然天理,‘私’视为人之私欲”“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可知,程朱理学的公私观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公私观,认为应该立公灭私,并将公私与天理、私欲联系起来。

评价:据材料二“克去己欲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稍有私欲,便是不仁”及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得出,这种公私观充分发挥了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大公无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舍义取利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高中 | 百家争鸣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墨子.尚同上》:“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可以推知,墨家(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儒家尊崇“定于一”的礼乐秩序;墨家追求“尚同、执一”的社会秩序;道家认同“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的统一秩序。这反映了三者具有相同的(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