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回望历史发展,粮食革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水稻(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开国初年,全国人口约5000万人,到200年后的公元1200年已经超过1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发生在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之后,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人口掠夺的“刚性需求”,与汉唐相比,宋人的“血性”明显不足,“弱宋”之论由此而生。这一特征投射在社会制度上,就是国家的成长路径不由自主地趋于内生化,“稳定”的意义第一次决定性地大于“扩张”,其后的制度变革均以此为思考起点。

——选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材料二

史料  内容史料  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陕西《留坝厅志》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光绪《孝丰县志》卷三《水利志》
“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清)严如熤陕鄂川《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群芳谱》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清道光二十一年)袁景辉《建始县志》

阅读材料一,概括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军事角度列举北宋时期追求“稳定”的措施。

[["

影响:推动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促进宋代人口急速增长,促使宋朝统治趋于保守。

措施: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影响:据材料“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出推动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据材料“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得出促进宋代人口急速增长;据材料“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人口掠夺的‘刚性需求’,……国家的成长路径不由自主地趋于内生化”得出促使宋朝统治趋于保守。措施:根据材料“‘稳定’的意义第一次决定性地大于‘扩张’”得出,宋代相比于前代,更注重维护国内稳定,而非对外扩张,结合“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所学知识,从“加强军事方面的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两方面论述。

外来粮食物种的传入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粮食革命”。请充分提炼材料二提供的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论题: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有双重影响(或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等其他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从西北、西南和东南三个方向传入中国,马铃薯和甘薯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促进了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投入商品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地得以利用,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对缓解人口压力起了重要作用。但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过度的垦荒等导致茂密的森林被滥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也造成了水土流失。

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人类在引进新物种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与环境之间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

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道光年间”“明”“种番薯、包芦(玉米)”“番薯……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于山上种包谷、洋芋”可得出,材料所述“粮食革命”指的是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引入和广泛种植。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所学知识,以“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有双重影响”为论题,论述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等,并就如何正确开展物种交流作总结。具体而言: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于明朝时期传入中国,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农业上,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也促进了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商业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对缓解人口压力起了重要作用。消极方面,造成了生态破坏。最后作总结: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人类在引进新物种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与环境之间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论点(论题)论据(或论述)论证(认识、启示)三个维度表述成文,逻辑严谨。

高中 |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人黄履翁在阐述皇帝“揽权不必亲细务”时说:“以天下之责任大臣,以天下之平委台谏,以天下之论付士夫,则人主之权重矣。”该观点意在(        ) 北宋初年开始,地方行政实行“分离制”,一个高层政区有多个行政组织、一个组织有多个上级长官并立且分权。南宋时期,在同级的不同机构之间,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在中央政府和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一调整(        ) 宋朝初期,宋太祖不仅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如辛仲甫、段思恭等人,同时还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格仁厚、清廉恭谨的曹彬等人,将其视为儒将典范。这反映出宋朝(        )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南宋有战事时,通判负责筹办钱粮,催收经制钱和总制钱。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史学家陈寅恪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下列选项中“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的有(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