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大一统的思想与实践。(17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早期呈现“满天星斗”式起源。庙底沟式“花瓣纹”彩陶、龙崇拜、以玉为美等早期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

先秦时代,华夏与四夷交错分布,迁徙互动,逐渐形成“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儒家的“一天下”,道家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法家的“陶天下而以为一家”,墨家的“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等,体现了对归于“一”的重要共识。

——摘编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籍文物”展览

材料二

秦统一后,“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受“以吏为师”的影响,汉朝官员多明习法律,这类“文史法律之吏”也称“文吏”。文吏治国大多推崇法家“以刑杀为盛”的理念,通过严刑规范民众的行为。同时,大力打击地方豪强,削弱地方邪恶势力。据记载,王温舒曾对郡内的奸猾豪强大肆搜捕,以致“郡中无犬吠之盗”。

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杂糅各家学说中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的因素,由此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其内容主要有“法自君出”、以“三纲”作为立法原则、“经义决狱,刑有等级”等。“经义决狱”即“春秋决狱”,其原则主要是“论心定罪”,即根据罪犯的“心”中动机判定是否有罪,强调“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董仲舒之后,两汉经学大儒竞相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不仅对汉晋法律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古代中国的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通晓儒学的士人进入国家队伍,出现了“儒生—文吏”共治的局面。

——摘编自《周秦汉唐法制史》

阅读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结合所学,简述推动此趋势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

[["

趋势:走向统一。(2分)

历史条件: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各区域文化互动融聚,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西周通过分封和宗法制强化“天下共主”意识;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了文化认同;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诸侯纷争、生灵涂炭,形成局部统一,人们向往大一统;思想家则从不同角度对大一统理想进行阐述。(4点6分)

"]]

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先秦时代……逐渐形成‘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一天下”、“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陶天下而以为一家”、“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可得走向统一。第二小问历史条件,据材料一“中华文明早期呈现‘满天星斗’式起源”并结合所学,可得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各区域文化互动融聚,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西周通过分封和宗法制强化“天下共主”意识;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了文化认同;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人们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向往大一统等方面思考;据材料一“儒家的‘一天下’,道家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体现了对归于‘一’的重要共识”,可得思想家则从不同角度对大一统理想进行阐述。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汉朝“儒生—文吏共治”现象。(9分)

[["

(9分)

示例:

汉代“儒生—文吏共治”是指明习法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典的官吏共同治国的现象。

秦以法治国,推动法律的编纂,并通过“以吏为师”等手段推广,为人们提供统一的行为和社会准则。汉承秦制,发挥法律的治理功能。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吸收法家等思想,形成儒学为正统的法治思想。伴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主流,通晓儒学的士人进入国家队伍,“春秋决狱”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奉行,因此出现“儒生—文吏”共治的现象。

通晓文法书令的文吏威严刑罚、打击豪强,顺应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需要。儒生与文吏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互相配合,逐渐形成礼法合一的中华法律特点,并对国家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儒生—文吏共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法律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重要阶段,对后世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

首先,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儒生—文吏共治”这一现象,即明习法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典的官吏共同治国的现象。其次,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儒生—文吏共治”出现的背景与过程:秦以法治国,推动法律的编纂,为人们提供统一的行为和社会准则;汉承秦制,发挥法律的治理功能;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形成儒学为正统的法治思想,通晓儒学的士人进入国家队伍。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如“儒生—文吏共治”逐渐形成礼法合一的中华法律特点,并对国家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儒生—文吏共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法律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重要阶段,对后世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等。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