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

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

西汉《史记》“高门大屋”
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阐释。

[["

阐释:“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是近代中国学者根据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提炼归纳的产物。代表着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某地“百家争鸣”的盛况。“稷下学宫”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随着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诸侯国统治者出于现实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如材料所示,齐国执政者创办了稷下学宫,囊括了当时各家各派的重要人物,成为影响齐国成为战国七雄的重要因素。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阐释:从“稷下学宫”概念的提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该历史现象的认识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齐桓公……立稷下之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总百家之伟说”可得出“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是近代中国学者根据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提炼归纳的产物,代表着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某地“百家争鸣”的盛况。结合所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荟萃之地,出现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出现,也即新兴的士阶层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诸侯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据材料“齐桓公……立稷下之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总百家之伟说”可知稷下学宫有利于齐国的强大,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

过程:南北朝时期,儒学分南学与北学,各自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时有交流;隋朝完成统一后,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撰写的《五经正义》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走向统一。

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加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

"]]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过程: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儒学分南学与北学,各自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时有交流;据材料“隋灭陈后,……南方儒士……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得出隋朝完成统一后,南学得到广泛传播;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撰成《五经正义》……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期,孔颖达撰写的《五经正义》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走向统一。 意义:结合所学从对儒学、对思想、对国家的角度分析,可得出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加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