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事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摘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现代学者王增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并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释放出传统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号,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

请完成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

原因:儒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或自然经为主,商品经济薄弱);儒学内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

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客观、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儒家思想在秦汉以后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主要有,儒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或自然经为主,商品经济薄弱)以及儒学内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等。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包容态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向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等选取任意信息谈谈你的看法并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层次分明)

[["

示例:

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论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体系长期延续,从未中断;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主要表现为,具有无与伦比的延续力,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所有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经历百家争鸣、经学兴盛、玄学流行、三教并行,发展到宋明理学;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依然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中华文化还具有强大同化力和融合力,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多逐步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吸收了中国境内各民族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楚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等,内涵日益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将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等民族文化融入到了祖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中国文化的同化和融合力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佛释道等“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使中华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

总之,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和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论证:首先选取信息,明确观点,如根据材料二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等,可得出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确定观点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展开论证,如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有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和强大同化力、融合力等,说明中华文化在发展中内涵日益丰富;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观点,强调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即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层次分明,逻辑清楚。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秦末汉初,有四位名士因不满秦的暴政而隐居于商山,史称“商山四皓”。在出土的画像砖中,汉代的“四皓”庄重严谨、束发戴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皓”则长发披肩、宽衣博带、率真自然(如下图)。“四皓”形象的变化折射了(        ) 商朝以前,中原地区礼节中的标准坐姿是“跽坐”(即屈膝跪坐),而山东东夷地区则流行更为舒适的“蹲踞”。随着商王朝的征服,“跽坐”行为逐渐向周边传播,至中商时期已在东夷地区普及。这反映出(        ) 明代,广东新会人陈献章从“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本心论出发,提倡“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反对外向求道,认为“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下列观点与该主张最接近的是(        ) 高阳太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录入大量可备荒救急作物的种植与食用方法。他还援引古训强调:“田者不强”,就不会有充足的粮食;将相之“德”不彰,事业就不会有成,于己于国都是不利的。这表明(        ) 昆仑山是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所在地起初并未确定,一说在宗周西陲,又有说在西戎之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报告黄河源于于阗南山,汉武帝根据“昆仑之邱……河水出焉”的记载,将河所出的于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的命名(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