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认为,“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众所周知,汉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大的家。从家庭层面,“父为子纲”,儿子要尽孝;国家层面,“君为臣纲”,臣要尽忠。对一个人来说,忠与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忠与孝的本质是相通的,只不过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是一个孝子、忠臣必须恪守的伦理义务。
——摘编自孔祥安《汉代忠君伦理的发展与强化》
材料二
依照儒家学说,忠、孝是一组对立统一、互为补充的观念,但自东汉后期特别是入晋以后,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形成,世族社会家族本位意识进一步增强。士人的忠君观念逐渐淡化,他们对国家易姓多坦然处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选快、寿命短,远比不了宗族源远流长,因而人们很自然地重视宗族,依附宗族,这是宗族决定人的命运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甄静《论魏晋南朝士人忠孝观的倒错》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忠孝观形成的原因。(6分)
原因:统治者大力倡导;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的影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6分,答出三点即可)
"]]据材料一“汉代统治者认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可知,统治者认可忠孝观念,认为忠孝是相通的,忠孝观念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得出统治者大力倡导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据材料一“汉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大的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重新阐述儒学,提出三纲五常思想,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提出君权神授思想,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董仲舒的观点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得出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忠孝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
特点:忠孝观念分离;忠君观念淡化;宗族观念强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削弱了中央集权;加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不稳定和王朝的频繁更替;增强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使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受到了挑战。(4分,答出两点即可)
"]]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世族社会家族本位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国家易姓多坦然”,得出忠孝观念分离;据材料二“士人的忠君观念逐渐淡化”,得出忠君观念淡化;据材料二“重视宗族,依附宗族”,“宗族决定人的命运”,得出宗族观念强化;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权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传统忠孝思想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忠孝观念分离,不利于政权建设,得出削弱了中央集权,加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不稳定和王朝的频繁更替;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忠君观念淡薄,宗族观念增强,强化了对家族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得出增强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忠孝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忠孝观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儒学影响力下降,结合魏晋时期思想特点可知,佛道大兴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出使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受到了挑战。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