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全面抗战的开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全面抗战的开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之前,关于中华血缘之祖的说法有多种。汉代以来,黄帝地位在民间信仰体系中逐渐超越其他先祖形象。司马迁在撰写《史记·黄帝本纪》时,走访了黄帝足迹所历之地,考察了黄帝的事迹与影响,最终把黄帝作为第一位的古圣帝写入《史记》。汉武帝曾把黄帝作为陪祭“太一”之神而祭祀。其后,汉宣帝、王莽也郊祀过黄帝。东汉时期,光武帝把黄帝作为“中央之帝”定期予以隆重祭祀,祭祀的规格都有严格规定。在统治者看来,“黄帝”不但是中华始祖,还是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神祇,而且,黄帝不再是陪祭之神,而是作为真正的“中央之帝”予以隆重祭祀,其突出标志显示在祭品等级上:“天、地、高帝、黄帝各用犊一头,青帝、赤帝共用犊一头,白帝、黑帝共用犊一头,凡用犊六头。”
——摘编自刘德杰《汉代对黄帝始祖的认知与接受》
材料二
1937年3月杭州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蒋介石达成一致意见,拟于本年清明节由国共两党同赴陕西祭拜黄帝陵。国共两党的祭文都赞扬了黄帝的丰功伟绩,但国民党的祭文通篇限于追述轩辕功业,乞求黄帝保佑。共产党的祭文分三个层次,从“赫赫始祖”到“雄立东方”是第一个层次,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始祖轩辕;从“世变沧桑”到“我为奴辱”是第二个层次,讲述国运变化;最后表达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决心,呼吁各党各界团结一致。中共祭文本准备由上海《大公报》发表,但由于该报地处国统区,因此始终未能发表出来。世人最终还是通过延安《新中华报》相关消息看到这篇祭文。
——摘编自朱召鸿《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祭祀黄帝陵的文化认同与政治分歧》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黄帝认同现象形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特点:黄帝地位不断上升;黄帝形象趋于神化;从民间信仰到官方认可;黄帝祭祀逐渐制度化。(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有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对后世中华民族起源学说产生深刻影响;存在浓厚的迷信色彩。(任答三点即可)
"]]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代以来,黄帝地位在民间信仰体系中逐渐超越其他先祖形象”可知,黄帝地位不断上升;根据材料一“‘黄帝’不但是中华始祖,还是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神祇”可知,黄帝形象趋于神化;根据材料一“汉代以来,黄帝地位在民间信仰体系中逐渐超越其他先祖形象”“汉武帝曾把黄帝作为陪祭‘太一’之神而祭祀。其后,汉宣帝、王莽也郊祀过黄帝”可知,从民间信仰到官方认可;根据材料一“天、地、高帝、黄帝各用犊一头,青帝、赤帝共用犊一头,白帝、黑帝共用犊一头,凡用犊六头。”可知,黄帝祭祀逐渐制度化。第二小问影响:对黄帝形象的认同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被视为华夏始祖,这有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对黄帝形象的认同对后世中华民族起源学说产生深刻影响;祭祀活动以及黄帝形象的塑造存在浓厚的迷信色彩。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国共两党祭黄帝陵的原因及主要分歧。
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亟需凝聚各方面力量抗击日本侵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已经深入人心。(任答两点即可)
分歧:是否明确全民族抗战的方针;是否公开报道相关祭文,向民众宣讲抗战道理。
"]]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37年(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亟需凝聚各方面力量抗击日本侵略;从文化角度分析,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已经深入人心。第二小问分歧:根据材料二“国民党的祭文通篇限于追述轩辕功业,乞求黄帝保佑”“最后表达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决心,呼吁各党各界团结一致”可知,是否明确全民族抗战的方针;根据材料二“中共祭文本准备由上海《大公报》发表,但由于该报地处国统区,因此始终未能发表出来”可知,是否公开报道相关祭文,向民众宣讲抗战道理。
高中 | 全面抗战的开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