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十六国与北朝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十六国与北朝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十六国与北朝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模仿与被模仿

 

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阐释。

[["

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观察三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根据材料中“曹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东晋建康城及宫殿位置图”可知,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根据材料中“北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北魏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中 | 十六国与北朝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表明(        ) 《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上述措施(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