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材料二
清朝对原明朝州县治理下的地区,沿用明朝旧有治理体制,实行直省统治。对广大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实行不同于直省的理藩体制进行管理。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康熙帝强调理学的君臣、父子伦理,以君臣关系驳斥“华夷之辨”。乾隆帝认为,只要是居于清朝大一统政权下的民族均为华夏,只有尚未被纳入版图的民族才是“夷狄”。按照这一理论,随着清朝对全国统一的完成,整个清朝版图之内的各民族俱为华夏,而以外为夷狄。
——以上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原因: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西周的有效统治(宗法制和分封制)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可知,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雏形;根据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可知,西周的有效统治(宗法制和分封制)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根据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可知,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沿用明制,实行直省统治;在边疆地区实行理藩体制,设置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提倡程朱理学,驳斥“华夷之辨”;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完成全国的统一(或“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主要措施:根据材料“沿用明朝旧有治理体制,实行直省统治”可知,沿用明制,实行直省统治;根据材料“对广大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实行不同于直省的理藩体制进行管理”可知,在边疆地区实行理藩体制,设置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根据材料“康熙帝强调理学的君臣、父子伦理,以君臣关系驳斥‘华夷之辨’”可知,提倡程朱理学,驳斥“华夷之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及完成全国的统一(或“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