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独尊儒术
","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董仲舒的观点大意是: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国家,靠的是德政,君主之所以能成为君主,靠的是权威,所以德政不能与他人共享,权威不能分割…… 因此,作为君主,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德政来使百姓归附,坚决掌握自己的权力来匡正臣下,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德治思想,同时也突出了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所以其特点是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故选B项;
董仲舒言论中虽提及君主的“威”即权威,但同时也强调了“德”,并且重点在于阐述治国要将“德”与“威”相结合,并非单纯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
题干言论主要围绕治国时 “德” 与 “威” 的运用,以及君主对二者的把握,并未提及治国的理想境界是独尊儒术,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题干重点是在阐述君主治理国家应具备的德和威,与大一统不符,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独尊儒术
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高途”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高途”,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网络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受到过宋、元、明三朝旌表,其《郑氏规范》流传后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下表为两汉文学家族所属主要文化区域的统计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距今4500—3000年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尊、玉璋、黄金权杖和海贝等文物,其中的玉璋与夏商王朝的玉礼器形制大体一致,但黄金权杖在夏商时期中国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这些考古发现( )
下表列举了先秦诸子百家代表作中关于“圣人”的一些描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儒家拘泥迂腐的作风,和他好大喜功的秉性格格不入。他所用的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这说明汉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