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提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唐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边疆民族除可保留本部族风俗习惯之外,有的甚至允许内部保留着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原有官职等级序列。
——摘编自《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
——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观不同于唐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不同: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念;各民族平等;民族认同增强。
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不同:根据材料“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可知,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念;根据“康有为不赞成把满族说成夷狄,且对清胡开拓疆土、巩固边疆的贡献做了肯定”“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信息可知,各民族平等;根据“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可知,民族认同增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可知,政治上,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思想上,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时代背景上,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材料“(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方面分析可知,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因为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