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南朝时,道教领袖陶弘景临终遗言,命人在他死后“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车马,道人(僧侣)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这反映出(        )

["

道教包容的宗教观念

","

道教失去自身特色

","

尊崇佛教风气的盛行

","

佛道两教相互接纳

"]
[["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陶弘景作为道教领袖,要求其死后首足覆盖袈裟,并且葬礼中要有道人(僧侣)和道士,这反映出道教包容的宗教观念,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道教领袖对佛教的接纳,但并不能据此说明道教自身特色丧失,排除B项;

材料反映道教的包容,而不是尊崇佛教、没有体现佛教对道教的态度,排除CD项。

故选A项。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柳宗元认为,生植与灾荒是自然现象,社会的治乱则是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预”,对“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刘禹锡则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学说,人不能干预自然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据此可知,二人的主张发展了(        ) 在九鼎失却原位、三礼流失民间的时代,孔子是个地地道道的理想主义者,他带着“仁”“礼”的信念,执著地往返在理想与碰壁之间。孔子执着于“仁”、“礼”,旨在(        )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诗经·国风》共有诗歌135首,其中抒怨之作多达近百首,涉及女子爱情婚姻之怨、对统治者腐朽生活之怨、遭受剥削之怨、兵役之怨、流落无依之怨五大类。此外还有不少讽刺统治者腐朽昏庸的“变风”之作。上述材料反映出(        ) 孔子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应经由“选贤”产生“政长”。《管子·霸言》强调:“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这些主张(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