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内容理解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内容理解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内容理解题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文本一:

幽冥钟

汪曾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的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右边,再写上边,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

我小时候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

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空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上。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材。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趺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东——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东——嗡……嗡……嗡……”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孩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承天寺的钟,幽冥钟。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

文本二: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幽冥钟》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说用语自然而不失典雅,开篇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笔,既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旧生活。记录“我”的所见所闻,具体呈现了颇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意。

","

小说精于构思,不着痕迹。文中写张士诚因“承”字的写法而滥杀无辜的情节,看似闲笔,实则与后文钟声的慈悲形成对比。

","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运用通感,形象地写出了钟声的质感,又表现了钟声的圆浑。

"]
[["A"]]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错误。文章开头引用张继的诗句,紧接着引入作者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这仅仅是为了引出钟声,并不能为全文奠定基调。

故选A。

文本一后半部分反复描写钟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

①照应题目,具体表现“幽冥钟”的钟声;②用柔和而悠远的钟声,暗示对苦难的抚慰,深化小说的主题。③钟声的反复出现,营造了小说的空寂肃穆的氛围,有余音缭绕之效。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一标题为《幽冥钟》,而结尾反复写了幽冥钟柔和悠远的声音——“东——嗡……嗡……嗡……”,这样既呼应了标题,也在频繁的钟声中为小说营造了空寂肃穆的氛围,告诉读者幽冥钟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使抽象的声音具体化,有余音缭绕之效。

作者说,“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在钟声响起之前,需要“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说明撞钟是件神圣的事,而钟声响起的时候,“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这又将钟声镀上了一层神圣的颜色,金色是圣洁的光芒,是能扫平一切黑暗的光芒。“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连受苦难的女鬼也因为钟声而欣喜,暗示钟声是对苦难的抚慰,深化小说的主题。

文本二汪曾祺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的这一小说的创作主张。

[["

①《幽冥钟》不以故事、矛盾为中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理论界限,因此不是编故事;②《幽冥钟》取材于作者个人沉淀过的生活见闻,体现了扎根于生活的创作态度;③《幽冥钟》以作者的记忆片段来组织全篇,寄托了作者真实的生活情感。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而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往往可以制造矛盾,由此构成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而《幽冥钟》并没有主体故事,文章从张继的诗歌引入文章,引出家乡的钟声,再写了关于承天寺的传说,将“幽冥钟”所在地点进行了细节的刻画,写到承天寺的罗汉堂时,在自然引出“幽冥钟”,这些内容都是基于幽冥钟、罗汉堂、承天寺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的,作者只是从头到尾,缓缓叙述,并没有刻意安排情节,更别提制造矛盾了,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理论界限,因此不是在编故事。

也正因为这篇小说是基于幽冥钟、罗汉堂、承天寺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见闻——“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对承天寺的描写,是基于作者“小时候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作者在文本二也有提到,“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而“幽冥钟”正是从旧社会便开始的存在,作者的小说,是取材于生活的,体现了扎根于生活的创作态度,并不是编故事。

同时,这篇文章是基于作者的记忆而写的。作者先对人们说夜半不是撞钟时间这一观点进行反驳——“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从而引入关于家乡夜半撞钟的故事,引出“幽冥钟”所在的承天寺。而在写承天寺时,作者又引入了记忆中的传说故事,并根据儿时于承天寺所见进行回忆,具体引出钟声,靠着记忆片段来组织全篇,虽然淡化了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真实的生活情感。

高中 | 内容理解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