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概括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洞(节选)  

卡夫卡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树林中的空气透进来,既暖和又清凉。有时我惬意地伸展身子,在通道上打起滚来。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在那里我可以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觉,这是和平宁静的睡眠,是满足安全感的睡眠,是实现了建立安心之所的愿望的睡眠。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足够的危险,唤起我的警觉,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肃然谛听着那日夜支配着这里的宁静,然后宽慰地微微一笑,旋即又舒展四肢,沉入更为香甜的梦乡。那些无家可归的可怜虫们啊,他们在马路上、在树林中流浪,至多只能匍匐在堆积的树叶底下,或者与同类结伙,暴露在天地间的一切灾厄之中!

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不是直接的追踪,而是包围——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在一切其他场合,都是极端紧张的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这个中央广场则是我的艰巨的体力劳动的成果,比地洞里的别的部分都艰巨。

我利用这个广场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任何时候,只要我想看一看储藏品,都能一目了然,而且我还可以随时进行重新排列,根据不同季节,做出必要的预计和狩猎计划。有这样一些时候:由于洞里食物富足,我对饮食漠不关心,因而对这些出没的小动物根本不去理会。由于经常从事防御准备工作,我原想充分利用地洞来进行防御的主张有了小幅度的改变和发展,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或者,各按它们通向主要出口的位置,挑选少数广场错杂其间。自然,每一项这样的新计划都要求艰巨的搬运工作,我必须做出新的安排,然后就是来回搬东西。当然啰,我不用着急,可以慢慢地干,把珍贵的东西衔在嘴里搬运,高兴在什么地方歇一歇,就在什么地方歇一歇。遇到可口的东西就吃它几口,这是蛮不错的。糟糕的是,我每每从梦中惊醒,就仿佛觉得目前的这种粮食分贮法是完全失算的,它会招致严重的危险,非立即加以纠正不可,睡意和疲劳也在所不顾。于是我急忙就走,快步如飞,连考虑一下的工夫都没有。为了实施这一新的、全新的计划,我不顾一切,凡是碰到嘴边的东西,就只管逮住,用牙齿咬着,拖呀,背呀,喘息着,呻吟着,踉踉跄跄地前进。只要对目前这种我感到过于危险的状况有任何些微的改变,我就心满意足了。直到睡意渐渐地消除,脑子完全清醒过来,我几乎不理解何以有这一番极度的紧张活动,对于被自己扰乱了的家里的和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重新回到我的卧所,由于新造成的劳累而立即睡着了。

此后又有一些时候,我觉得还是把所有的食粮集中于一个场地为上策。贮藏在小广场上对我会有什么好处呢?那里到底放得下多少东西呢?无论你拿什么放到那里去,都会堵塞道路,一旦有防务活动,奔跑起来,说不定反而成为我的障碍。再说,分成这么多摊,不会散失很多吗?我总不能老在纵横交错的通道上四处奔跑,以便看看是否一切仍然原封未动。分散贮藏的基本想法是对的,但必须有个前提:拥有好几个像我的城郭这样的场地。好几个城郭!一点不假!但是谁能够把它们建筑起来呢?在我的地洞建造的总计划中,现在也没有增添的余地了。我承认,这一点正是我的地洞的缺陷,就好比任何东西如果只有一种样品时,都有缺陷一样。而且我也承认,在建设整个地洞期间,我对于拥有几个城郭的要求在自己的意识中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说我有过这一良好愿望,那就清清楚楚了。我没有按照那种要求去做,对于这项巨大的工程,我感到自己太弱了,甚至,我就是想象一下这项工程的必要性也感到自己太弱了。我以同样模糊的感觉聊以自慰,这在平常是难以做到的,但在这一场合我却做到了。现在我只拥有一个城郭,但觉得一个不够用的那种模糊感觉,已经消失了。不管如何,我只得满足于一个。想用许多小广场来代替它是代替不了的。所以,当这种想法在我心中热起来的时候,我就又动手把各个小广场上的所有东西重新搬回城郭里。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文中的“我”是一种动物,至于是什么动物作者并未交代,这恰恰是匠心所在:因为“我”只是一个符号,是一类人的代表。

","

这篇小说与教材中《变形记(节选)》一样,都是“独白体”小说,整篇无一句对话,全是独白,体现了“我”的灾难感、孤独感和无能为力感。

","

“我”认为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地洞)是一个被危险包裹着的世界——敌人无处不在,灾祸随时会降临。

","

小说中连用“新的”“全新的”修饰“计划”,是因为“我”认为地洞并不完美,需要不断地对其加以改进,使其完美。

"]
[["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这篇小说与教材中《变形记(节选)》一样,都是‘独白体’小说,整篇无一句对话,全是独白”错。教材中《变形记》(节选)中是有人物对话的。

故选B。

对文中“地洞”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整篇小说围绕着地洞展开,涉及地洞的构造、修建地洞的目的以及对地洞的扩建与改造等。

","

“我”决定在地洞的近中心处修建一个中央厂场的目的是炫耀“我”的食物量多、味杂。

","

“我”对在地洞中是“分批贮藏”还是“把所有的食粮集中于一个场地”感到纠结。

","

地洞是有形的,但在“我”心中又是无形的,成了“我”的一种精神负累。

"]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目的是炫耀‘我’的食物量多、味杂”错。从文中“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可知,目的是保障安全。

故选B。

地洞修成后,“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概括作答。

[["

①起初“我”认为地洞是和平宁静的场所,能带给“我”安全感。

②后来因为考虑到种种危险因素,变得焦虑、恐惧。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第一段“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在那里我可以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觉,这是和平宁静的睡眠,是满足安全感的睡眠”,“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在那里,“我”可以获得满足安全感的睡眠。可见,起初“我”认为地洞是和平宁静的场所,能带给“我”安全感。

②“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足够的危险,唤起我的警觉,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糟糕的是,我每每从梦中惊醒,……它会招致严重的危险,非立即加以纠正不可,睡意和疲劳也在所不顾”,“我”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危险的存在;尽管“我”认为自己建造的地洞无懈可击,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让“我”感到无比的惶恐和痛苦。可见,后来因为考虑到种种危险因素,“我”变得焦虑、恐惧。

西方荒诞小说的荒诞性在作品中往往具体化为生活意义的虚无、和谐关系的丧失、人的异化等,请据此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

①生活意义的虚无。尽管“我”为自己建造的地洞畅通无阻,无懈可击,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最终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徒劳而无意义的。

②和谐关系的丧失。“我”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危险的存在,洞内洞外都存在“敌人”,“我”与这个世界没有和谐可言;“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让“我”感到无比的惶恐和痛苦,自身的和谐关系也已经丧失。

③人的异化。小说的主人公“我”体现了人的异化。完美的人应该是身心和谐的人,但文中的“我”却时刻生活于矛盾、恐惧与焦虑之中,促成了小说的荒诞感。

"]]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①(地洞)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我”可以在其间漫步。尽管“我”为自己建造的地洞畅通无阻,无懈可击,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由于经常从事防御准备工作,“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每一项这样的新计划都要求艰巨的搬运工作,“我”必须做出新的安排,然后就是来回搬东西,最终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徒劳而无意义的。可见,本文体现了西方荒诞小说的荒诞性中生活意义的虚无。

②“我”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不是直接的追踪,而是包围,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危险的存在,“我”与这个世界没有和谐可言;“我”不断地做计划安排实物,并不断地调整,糟糕的是,“我”每每从梦中惊醒,还是会觉得目前的这种粮食分贮法是完全失算的,它会招致严重的危险,非立即加以纠正不可,只要对目前这种“我”感到过于危险的状况有任何些微的改变才心满意足,“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让“我”感到无比的惶恐和痛苦,自身的和谐关系也已经丧失。可见,本文体现了西方荒诞小说的荒诞性中和谐关系的丧失。

③小说的主人公“我”体现了人的异化。“我”承认“我”对于拥有几个城郭的要求在自己的意识中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说“我”有过这一良好愿望,那就清清楚楚了。现在“我”只拥有一个城郭,但觉得一个不够用的那种模糊感觉,已经消失了。不管如何,“我”只得满足于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身心和谐的人,但文中的“我”却时刻生活于矛盾、恐惧与焦虑之中,促成了小说的荒诞感。可见,本文体现了西方荒诞小说的荒诞性中人的异化。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