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概括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春蚕(节选)

茅  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熄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又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有删改)

1932年11月1日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

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

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

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错误。这只是小儿子事后的抱怨,不能得出他“有远见”和“智慧”的结论。

故选C。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

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

“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

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运用双关手法”错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一家要跑到无锡去卖蚕茧,并没有双层含义。

故选C。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

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

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

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

④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①由“‘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可概括出“紧张焦灼”“快活”“期待”等。

②由“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可概括出“欢笑兴奋”。

③由“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可概括出“忧愁失望”。

④由“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可概括出“气得生了病”。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等特点,请据此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

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

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负债的遭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

③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没有主观的评价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文中对于蚕事活动的细节描写十分丰富,比如“‘山棚’下熟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生动地展现了蚕农在蚕上山时的辛勤照料。“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通过这样的细节,体现了蚕农对蚕宝宝的期待和付出。这些细节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蚕农劳作的辛苦,以及他们对蚕事的重视,从而真实地反映出蚕农的勤劳。同时,从老通宝一家钱花光、精力耗尽,到最后丰收却负债累累,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难。

②老通宝一家是当时众多农民家庭的典型代表。他们辛勤劳作,期待着春蚕丰收能带来好的收成,改善生活。然而,即便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最终却白赔上桑地和债务。这种丰收却陷入困境的情况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当时的农村。这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即使努力生产,也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③作者在讲述老通宝一家的故事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对农民的同情或对社会问题的愤怒谴责,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笔触,如实地描绘老通宝一家养蚕、卖茧的过程,以及他们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让读者通过阅读这些真实的情节和人物的遭遇,自行去感受和思考其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体会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种客观的叙述方式,更增强了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