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材料赏析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运用
材料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通灵玉之于贾宝玉一样,项上璎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个人标志。历来的画家对此多有描绘,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恰与之相反: ① 。
原著第八回,金锁第一次露面是宝玉央求宝钗赏玩她的金锁:“宝钗被缠不过……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作者写得十分清楚,宝钗并非直接从脖子上取下金锁。设想一下, ② ,宝玉又怎会从未见过,毫不知情呢?宝钗的性格是藏愚守拙,不露圭角。第五十七回宝钗见岫烟裙上系着碧玉佩,因说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
那项上外戴金锁的红楼画因何而来?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 ③ ,甚至还要着重描绘。《红楼梦》是一部“使闺阁昭传”的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此时画家无论有意或无意地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确,让观者一目了然。这体现了画家在创作中对画面处理的主观能动性,即“误读”及“重构”的行为。
有人说,末段中加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对全段意思表达没有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影响。画家“无意识”地显露金锁是对作品的“误读”,“有意识”地显露则是有意对作品的“重构”;这部分内容对段首设问进行了回应,使全段意思前呼后应,表达更加流畅。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表达内容的角度看,从“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可知,画家“无意识”地显露金锁是对作品的“误读”;而从“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确,让观者一目了然”可知,“有意识”地显露则是有意对作品的“重构”。
从语段结构的角度看,“无论有意或无意地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与段首的设问“那项上外戴金锁的红楼画因何而来?……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甚至还要着重描绘”构成了呼应,使语段结构更为严谨,使表达的意思更加流畅有力。可见,如果删去加波浪线的部分会对表达有影响。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项上并未外戴金锁 ②如果金锁天天挂在衣外 ③很难放弃“金锁”标志(自然要画出金锁)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项上璎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个人标志……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恰与之相反”,推断①处是说宝钗的形象并没有外戴金锁,可以填入“项上并未外戴金锁”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推断②处的假设是说如果金锁经常戴在衣服外面,宝玉应该看得到,可以填入“如果金锁天天挂在衣外”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甚至还要着重描绘”,推断③处是说作为读者的画家会着重描绘宝钗的标志——金锁,可以填入“很难放弃“金锁”标志(自然要画出金锁)”之类的内容。
高中 | 材料赏析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