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材料赏析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材料赏析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运用

材料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和文字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它们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 A ,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三思而后写。说话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 B 还是愤愤不平,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因此,说话总是语汇不多,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呃、呃”“这个、这个”;而写文章就不一样,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

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甲),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情况下”。①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把人物对话尽可能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②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③而一个讲故事或者做报告的人,④却又绝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⑤即使不写稿子,⑥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语言文字是人们的两条腿。在生活中,语言和文字都有很大的用处,也各有使用的范围。面对面的时候,当然说话最方便;除非方言不同,才不得不“笔谈”。如果对方不在面前,就非写信不可;如果要把话说给广大地区的人听,甚至说给未来的人听,更非写成文章不可。人们既不得不学会说话,(乙),也就是说,在语言文字问题上,不得不用两条腿走路。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A.不假思索   B.心平气和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语境“说话”和“写东西”构成对比,后文说“写东西的时候可以……琢磨琢磨”可知,此处应该是“不需要思考”的意思,故可填“不假思索”。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B处,语境强调和“愤愤不平”相反的一种心情,故可填“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第一处:③;修改为:而一个人讲故事或者做报告

第二处:⑥;修改为:他们说的话也会更像一篇文章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搭配不当,“像日常说话”的是“讲故事或者作报告”,而不是“讲故事或者作报告的人”;

⑥成分残缺,缺主语。应修改为:他们说的话也会更像一篇文章 。

文中第三段第一句话用“两条腿”比喻语言文字,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书”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

示例一: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它随时都可以给你提供咨询服务,而且可以根据你的需要重复提供咨询服务。

示例二:在我们的生命泅渡中,书已成为船,它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原句“语言文字是人们的两条腿”,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语言文字”,喻体为“两条腿”,比喻词为“是”。构成暗喻的条件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比喻词为“是”“成了”“成为”等。

示例一:“书”被比喻为“顾问”,这是一种暗喻。这里将书比作顾问,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如同一位随时待命的专业人士,可以为我们解答疑惑、提供信息,而且这种服务不受时间和次数的限制,读者可以反复查阅,就像近旁的顾问可以随时咨询一样。

示例二:“书”被比喻为“船”,书籍能够帮助人们从无知或局限的状态(狭隘的地方)出发,探索未知的世界(广阔的海洋)。这与原文中强调的语言文字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交流的重要性相契合,书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字形式,不仅能够传递知识,还能启发思考,拓宽视野,正如船带领人们探索未知海域一样。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甲:慢慢地会见诸(或“见于”)文字 乙:也不得不学会写文章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由前文“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和后文“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可知,前后构成了对偶句,故此处可补写“慢慢地会见诸(或‘见于’)文字”。

乙处,由前文“人们既不得不学会说话”和后文“也就是说,在语言文字问题上,不得不用两条腿走路”可知,此处强调文字使用,即写文章,并和前文构成并列关系,故可补写“也不得不学会写文章”。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

示例一:不合逻辑。善于说话有“口才”属于口语,借助的是声音;写文章属于书面语,借助的是文字。两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属于不同的技能,两者都需要专门训练。善于说话有口才的人,不一定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示例二:可以这样说。善于说话有“口才”和写文章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属于不同的技能;但毕竟都属于语言范畴,都借助词语句子表达所想,所以,善于说话有口才的人,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示例一:不合逻辑。文中提到:“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脱口而出……而写文章就不一样,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段话强调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之间的显著差异,即两者需要不同的技能和训练。善于说话(即有“口才”)主要依赖于声音、语调、表情等非语言因素,而写文章则主要依靠文字、语法、逻辑等书面表达技巧。这两者所需的技能不同,前者更多地依赖于即时的反应能力和情感表达,后者则需要更为系统的思维组织和文字运用能力。一个人即便在口语表达上非常出色,也不一定能够在没有经过相应训练的情况下,直接将这些能力转化为书面表达的能力。因此,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专门的学习和练习。

示例二:可以这样说。文中提到:“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这表明,良好的文字训练有助于提升口语表达的质量。同理,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为书面表达提供一定的支持。尽管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同属语言表达的范畴,都涉及到词汇的选择、句子的构建、逻辑的组织等方面。因此,一个在口语表达上有天赋的人,可能在这些基本的语言技能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 | 材料赏析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