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概括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鹰

蒋冬梅

他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满族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

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捕鹰人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有的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鹰来的那天,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眼罩,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的成分。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心疼极了。

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他把白鹰带到屋外让它透透气。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剑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白鹰,生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棱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

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当他把白鹰带回小屋时,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哪座高山去捕食?哪个大洼来背风?今天上山把你请,把你请啊把你请,来我家中敬一敬,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

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白鹰的耳膜,白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声音里满是真诚,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白鹰也铩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过去时,白鹰一口叼起,狼吞虎咽起来。他试着抚摸白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他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当他和白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白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就算他解开白鹰脚上的绳链,白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

他架着白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影的长尾划过天空。白鹰头顶上的羽毛突然炸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当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白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去也没有飞下来。

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的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白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白鹰听得懂。可是白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静地和他对望着,他们站成两座雕塑。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白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数月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划过,白鹰驮着旭日而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着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他伸出手臂,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白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一瞬间他就决定了,突然向上扬起手臂,奋力把白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振翅而起,却在空中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儿歌:“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不是捕鹰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①海东青:最名贵的猎鹰品种,被称为“万鹰之神”。②老鹰达:鹰的首领。③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将自带的肉抛出,吸引它下来。④白玉衫:满族人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胸脯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文章讲述了一个满族人四十年前熬鹰的故事,展现了一幅现代时髦的少数民族风俗画,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

文章第2段,既是介绍捕鹰的过程,也是在讲述山巅岩画的故事,展现了捕鹰过程的艰辛,充满了悲壮美。

","

文章第3段中,父亲“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一句话,表现出父亲这一老熬鹰人对“他”轻视与不屑。

","

文章构思巧妙,捕鹰、熬鹰、放鹰一气呵成,最后写“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表现了“他”的悔恨与不舍等复杂的情感。

"]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现代时髦的少数民族风俗画”错,应为古朴生动的少数民族风俗画;

充满了悲壮美。

C.“轻视与不屑”错,父亲的言语是对熬鹰人的好心提醒;暗示了熬鹰实际上是对双方意志力的考验。

D.“表现了‘他’的悔恨与不舍等复杂的情感”错,并没有表示“他”的悔恨之意在文中表现得不明显。

故选B。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写鹰,如“鹰暴怒地抖动毛羽”“静静地和他对望着”,鹰似乎有了人的情感与智慧。

","

文章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他”进行提醒,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文章插入了熬鹰人吟唱“熬鹰调”的描写,表现了熬鹰这一传统的历史久远,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

文章有多处环境描写,如第5段“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这为白鹰勾勒了原始背景,烘托了白鹰的野性。

"]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动作和心理描写”错,文中对父亲的描写有:“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全是语言描写。文中对父亲的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B。

白鹰具有哪些形象特征?作者刻画白鹰的形象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

$($1$)$白鹰形象:①凶猛无畏。“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狼抓向他”等描写,刻画了白鹰凶猛无畏的特点。②高傲威严,难以驯服。“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等描写,展现其高傲威严,难以驯服的一面。③富有情感。文末写白鹰“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表现了白鹰对训鹰人的留恋不舍,表现其富有情感的一面。

$($2$)$用意:①以鹰的形象衬托熬鹰人的形象。熬鹰的过程也是强者交锋的过程。以鹰的形象衬托熬鹰人的坚韧和智慧,②以小见大,以鹰和熬鹰人的形象,展现了满族的坚韧品格,歌颂了满族的民族精神。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分析白鹰的形象

“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狼抓向他”“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通过鹰的凌厉目光、带钩的铁爪和暴怒时抖动的毛羽等外形和神态描写,刻画了白鹰凶猛无畏的特点。

文中说“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展现其高傲威严,难以驯服的一面。

文中写白鹰不飞走也不落下,静静地和他对望着,文末写白鹰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是和他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表现了白鹰对训鹰人的留恋不舍富有情感的一面。

$($2$)$分析刻画白鹰形象的用意

人物上,鹰和人形成正衬。“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写人熬鹰,; “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写鹰抵抗;“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鹰的耳膜”写人驯鹰; “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写鹰报复。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强者交锋。可见,以鹰的形象衬托熬鹰人的坚韧和智慧。

手法上,以小见大。第②段记叙的满族男人与鹰对战的历史,可知满族精神的坚韧刚强,歌颂了满族的民族精神;结尾熬鹰人放飞老鹰,歌唱“身披白玉衫,不是捕鹰人”,不愿用鹰换取物质回报,可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谈谈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费孝通的下列观点?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

①“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小说中他用来熬鹰的方法就是承袭自前人,在熬鹰的过程中,父亲一直在提醒他,父亲是个经验丰富的熬鹰人,他在指点着儿子,这是传统经验的传承;②“采取有效技术”,文章写熬鹰是个技术活儿,更考验人的意志和耐力;③“向环境获取资源”,小说描写人们到峰顶去找幼鹰,与大鹰搏斗,为了生存向环境获取资源,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的能力。

先提炼费孝通的观点,再从原文找依据。

一是“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文中熬鹰人按老办法驯鹰,父亲驯了一辈子鹰,是个经验丰富的熬鹰人。在他驯鹰时,不时提点他,说驯鹰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驯鹰可没那么容易,父亲还建议他带着海东青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鹰驯得结果,可见,在他驯鹰过程中,父亲一直在提醒他,驯鹰是一项子承父业的传统活动;

二是“采取有效技术”,由“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从关小黑屋转到放出去透气,用真诚和耐力感动鹰,使其从不吃不喝、抵抗报复,到接受吃食、形影不离,可知驯鹰是技术活儿,更考验人的意志和耐力;

三是“向环境获取资源”,由先祖“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有的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以及儿歌传唱“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可知族人为了生存向环境求取资源,有的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