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探究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行文化视域下民俗文化产品具有符号意义,与原产国的国家形象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集中表现为两组概念的深度关联。

第一组关联概念是民俗传统与国家形象。民俗传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植于民众对于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民俗传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积淀了丰厚土壤,成为联通历史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大众与个体之间的纽带,使共享的文化传统在时空中流动传承。另一方面,国家形象体现了一国精神底蕴和文化气质的高度凝结,而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惯能够进一步强化各国国家形象之间的差异化特征。由于国家形象是“一种主体意识”和“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亮点”,民众的审美偏好、情感表达、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皆是一国无形的文化属性的核心内容,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恒久的丰沛源泉。

第二组关联概念是民俗产品与国家品牌。二者属于文化与商业的交叉领域,可通过清晰而独特的符号化理念来强化集体身份认同,并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消弭隔阂、强化共鸣的积极作用。文化符号具有高度凝练、易于传播的特征,以节日庆祝活动、美食美饰、生活习惯等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符号,更易激发受众的参与感与共情力,增进各国民众间的情感互通。追根溯源,品牌理论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市场营销领域,因其与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密切互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品牌通过与所处环境的文化创意发生互动而生成了品牌图标,通过创造身份神话来舒缓社会的急剧变化所带来的集体焦虑,从而实现文化的品牌化。民俗产品的创意生成、使用体验和品牌理念承载了一国的公众形象、集体声誉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也构成了本国居民、商业投资者、海外消费者以及旅行者等对国家形象的品牌化联想。因此,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识别度高、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民俗文化产品,不仅反映了一国的文化气味、精神沉淀以及主流价值观念,也有助于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

(摘编自苏筱《文化再生产与符号联想:数字时代的中国民俗与国家形象建构》)

材料二:

必须从消费角度出发注重民俗产品文化符号创新,在坚持优质内容生产的基础上强化自身产品符号的市场吸引力。从消费的角度出发,文化消费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后消费时代的核心。“消费伙伴”在消费产品的时候,早已不满足于原来的消费模式,转而更加注重产品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诸如产品的内涵、品质、格调、档次等方面。在这个全方位、多层次考虑“消费伙伴”体验的后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成为关键。民俗文化产品符号创新发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首先,产品外在的数字化文化符号成为消费对象,数字化的产品符号通过图案、色彩、材质等将商品自身的价值与美感传达给“消费伙伴”。其次,民俗文化产品的文化符号成为消费内容,通过产品符号可以显示出个人的品位、身份、地位以及心理满足等社会意义。最后,民俗文化产品所存在的数字化消费空间成为消费对象,呈现出一种三维符号。因此,不仅民俗文化产品是消费对象,其所承载的数字化文化符号氛围也成为消费内容。在民俗文化从内容到产业的优化过程中,要通过从提升内容消费到注重产品符号创新让民俗文化服务内涵更加丰富,进而积累受众,推动全民参与民俗文化发展,顺势推进民俗文化内容资源与民俗文化产业类型相契合,从产业数字化角度促进产品符号内容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品牌IP新媒体链条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构建民俗文化现代化发展体系和提高区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可以促进多元化的交流互鉴,将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融合。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传承体系,则可以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美学意蕴和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落地生根。在民俗文化品牌IP建立第一阶段“初创期”,重在对民俗文化信息进行梳理、修复和保护,构建留存民俗文化样态演变过程中的母本、母题。在民俗文化品牌IP建立第二阶段“精耕期”,着力点在于从国内向国外拓展,运用新媒体环境多平台占位、进行跨文化传播,在世界各国讲述我国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故事。在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第三阶段“交互期”,则要借助产业数字化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交互发展、多平台运营、跨国界合作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速新媒体环境产业数字化引导的民俗文化创造力交互发展,提高区域传播力。最终,民俗文化品牌IP将借助新媒体链条传播中国声音,强化我国民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人民则可以通过民俗文化品牌IP新媒体传播接口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认知。

(摘编自赵鹏《产业数字化驱动民俗文化创造力传承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民俗产品可通过清晰而独特的符号化理念来强化集体身份认同,借助民俗文化符号能够增进各国民众间的情感互通。

","

若要为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提供助力,打造识别度高、易引发情感共鸣的民俗文化产品可以作为一个努力方向。

","

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与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传承体系,都涉及处理民俗文化遗产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关系问题。

","

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交互发展、跨国界合作比运用新媒体环境多平台占位、进行跨文化传播更难做到。

"]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比运用新媒体环境多平台占位、进行跨文化传播更难做到”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在民俗文化品牌IP建立第二阶段‘精耕期’,着力点在于从国内向国外拓展,运用新媒体环境多平台占位、进行跨文化传播……在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第三阶段“交互期”,则要借助产业数字化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交互发展、多平台运营、跨国界合作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可知,文中只是分别论述了两种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没有比较二者的难度,于文无据。

故选D。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民俗传统与国家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是在同一维度上为对方提供充足的资源。

","

品牌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互动密切,要实现文化的品牌化,生成品牌图标是隐含前提。

","

由于产品符号可以显示个人的品位、身份等社会意义,所以人们的消费具有象征色彩。

","

在后消费时代,民俗文化产品既需要考虑消费心理的变化,也要重视产品符号的创新。

"]
[["D"]]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在同一维度上”错,二者不是同一维度,民俗传统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

B.“生成品牌图标是隐含前提”错,由原文“品牌通过与所处环境的文化创意发生互动而生成了品牌图标……从而实现文化的品牌化”可知,“品牌与所处环境的文化创意发生互动而生成品牌图标”为实现文化品牌化的必要条件,已经清晰点明,不是隐含前提。

C.“所以人们的消费具有象征色彩”错,消费不一定都有象征色彩,材料讨论的是民俗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

故选D。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

淄博市政府组织专家、艺人通过视频号、抖音对淄博花灯的历史沿革、样式变化进行宣传推介。

","

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宣传其利用VR全景技术帮助人们实现了高质量云游故宫。

","

消费者可以在敦煌研究院的“敦煌诗巾”小程序上任选敦煌民俗元素,购买专属“敦煌诗巾”。

","

孔子学院在春节期间向外宾们一一介绍中国门画,并分享了神茶、郁垒、尉迟恭等门神的故事。

"]
[["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俗文化品牌IP新媒体链条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构建民俗文化现代化发展体系和提高区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故宫博物院不属于民俗文化产品、民俗文化品牌IP 。

C.更符合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从消费角度出发注重民俗文化产品的创新”。

D.孔子学院不属于运用新媒体环境,多平台占位。

故选A。

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点评下面这段文字中“云游敦煌”小程序的设计理念。

“云游敦煌”,是由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新媒体和腾讯联合推出的微信和QQ小程序。它将敦煌石窟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呈现和深入解读,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进入小程序,除了可以近距离领略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感知敦煌壁画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充盈的美学价值,还可以定制专属敦煌色彩、敦煌石窟主题内容。此外,小程序还整合了预约购票、智慧景区导览、传统文化课程体验等功能。

[["

①激发受众的参与感与共情力,反映敦煌文化独特的文化气味、精神沉淀。

②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为景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线上创新服务。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提到民俗产品与国家品牌相关联,民俗文化符号能激发受众的参与感与共情力,增进各国民众间的情感互通,民俗文化产品承载着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等内容。“云游敦煌”小程序将敦煌石窟内容分类呈现、深入解读,还能让用户定制专属内容,这一系列操作能让受众深度参与其中,近距离领略敦煌艺术风采、感知其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很好地激发了受众的参与感与共情力,同时也展现出敦煌文化独有的文化特质与精神沉淀,符合利用民俗文化产品传递文化内涵、塑造形象的理念。材料二强调要注重民俗产品文化符号创新以吸引市场,民俗文化产品所承载的数字化文化符号氛围也成为消费内容等。小程序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敦煌文化,使得敦煌文化的符号以新的形式展现,让用户能更好地消费这些文化符号内容,进而体现出其独特文化气息。

②材料二提到民俗文化产品符号创新发展中产品外在的数字化文化符号成为消费对象,民俗文化产品所在的数字化消费空间成为消费对象等内容。“云游敦煌”小程序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了预约购票、智慧景区导览、传统文化课程体验等诸多功能,这是借助数字化构建起一个围绕敦煌文化的消费空间,为游客提供线上创新服务,是顺应民俗文化产品在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的体现,让敦煌文化借助数字化更好地传播与服务受众。

在数字时代,怎样利用民俗文化产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

①挖掘核心:利用民俗文化产品,挖掘民众的审美偏好、情感表达、风俗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核心内容,展示国家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亮点,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②打造产品:打造识别度高、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民俗文化产品,反映一国的文化气味、精神沉淀以及主流价值观念,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

③创新发展: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的传承体系,注重民俗文化产品符号的创新发展。借助新媒体推动民俗文化的全产业链交互发展、多平台运营、跨国合作,传播中国声音。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材料一指出“民俗传统是国家形象重要组成部分”“民众的审美偏好、情感表达、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皆是一国无形的文化属性的核心内容,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恒久的丰沛源泉”。所以利用民俗文化产品时,挖掘这些核心内容,才能把国家民族精神气质中的亮点展现出来,从而为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构奠定基础,这是从根源层面说明如何利用民俗文化产品服务于国家形象塑造。

②材料一强调“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识别度高、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民俗文化产品,不仅反映了一国的文化气味、精神沉淀以及主流价值观念,也有助于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民俗产品承载着一国的文化气味、精神沉淀以及主流价值观念。这意味着打造优质且有特色、能引起共鸣的民俗文化产品很关键,这样的产品在跨文化交流等过程中可以强化国家品牌,进而助力良好国家形象的树立。

③材料二先是提到民俗文化产品符号创新发展的多方面内容,包括外在数字化符号、产品文化符号承载的消费意义等,接着重点阐述了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传承体系的不同阶段及意义,如通过新媒体多平台传播、跨国界合作等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传播中国声音来强化国际竞争力,加深世界对中国民俗文化及社会的认知,从发展和传播推广角度为利用民俗文化产品树立国家形象提供了路径。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