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探究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防思(即洪昇,《长生殿》曲本的作者)久于新城(即王渔洋,提倡诗中神韵说者)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论诗,防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麟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麟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象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麟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鳞《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象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鉴》(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材料二

“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按照宗白华的看法,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在于“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里,艺术意境内在的“情”“景”统一,被更加深刻地表述为与特定文化意识相一致的意境创造本质——“虚”“实”统一性,亦即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艺术意境创造“虚实相生”的审美本质,在具体的艺术家那里,也就是想象活动与形象实体的统一。“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这样,宗白华实际上不仅是把“虚”与“实”视为艺术意境创构的两元,而且着力强调了艺术意境的内在统一性。而由于离形无以想象,去想象无以存形,所以唯有通过“虚”“实”相合的审美创造,才能真正写出心情的灵境而直探物体的诗魂、生命的本原。应该说,就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而言,采取“虚实相生”二元统一的意境表现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审美意象来把握对象生命本质,这种中国艺术家一以贯之的审美创造态度,根本上正是源于中国文化本身对生灭变动的世界本质的理解。艺术作为世界生命的精神表现形式、现实载体,理当体认这种世界“虚”“实”相生相运的哲学领会。而既然艺术意境创造是“虚”“实”二元的统一,那么这种统一就应表现为互相包容、渗透的关系,从而使世界构成之“二元”真正成为艺术意境的两元。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宗白华在进行中西艺术审美比较研究时,之所以常常高度肯定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独特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合乎这一“虚”“实”关系的辩证性。他曾引方士庶《天慵庵随笔》:“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强调整个中国绘画精粹尽皆体现在“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宗白华所要提示我们的,正是那种虚实统一的艺术意境创造本质。

摘编自王德胜《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创造——宗白华艺术意境观略论》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乐论》是中国第一篇成体系的美学论文,体现了“虚”和“实”辩证统一的审美思想。

","

荀子指出,“全”和“粹”要辩证结合,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辩证地统一,才能谓之美。

","

善于利用象征等手法,以部分展现整体,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

方士庶认为中国绘画艺术超越了简单地摹写自然景物,而追求虚实统一的审美意境。

"]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乐论》……体现了‘虚’和‘实’辩证统一的审美思想”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可知,荀子《乐论》强调的是丰富全面与提高集中的辩证统一,不是虚实的辩证统一。

故选A。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中国传统绘画和舞台表演均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呈现的背景大多是简洁空灵的。

","

艺术是生命精神的表现形式,中国的艺术家一直致力于把握审美对象的生命本质。

","

笪重光认为,当虚实安排位置相反时,有画的地方显得多余,无画的地方成为妙处。

","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符合“虚”“实”的辩证性,使得宗白华肯定其独特性。

"]
[["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当虚实安排位置相反时,有画的地方显得多余,无画的地方成为妙处”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可知,是当虚实安排位置相反时,有画的地方显得多余;当虚实安排位置相得时,无画的地方成为妙处。

故选C。

结合材料一的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

["

齐白石的一幅画中只有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

","

《红楼梦》中对联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断臂的维纳斯”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

《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他摇曳的舞姿令观众“神游”江上。

"]
[["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内容,虚实结合指的是“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云中露出一麟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ACD均为通过部分展现整体。

B.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意思是对世事洞悉明了也是一门学问,对人情熟悉通达就能化做文章。是对世事、人情作用的描述。不符合观点。

故选B。

洪防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有关“全与粹”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

①洪防思强调“全”的完整性。②王渔洋强调“粹”的精炼性,强调去粗取精,抓住一点。③赵执信强调两者结合,在完整的基础上追求精炼和象征性。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洪防思:根据“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他认为诗歌要首尾鳞鬣,一不具,就不能称之为龙,要全面展现其所有元素和细节。这表现了对于作品整体性和完整性的重视,是为“全”。

王渔洋:根据“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他认为诗歌应当如神龙,不一定要一触及全貌,而是展现其一鳞一爪等象征性的部分,即去粗取精,抓住一点,刻画局部,是为“粹”。

赵执信:根据“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他认为神龙虽然屈伸变化、无定体,但人们通过一鳞一爪仍然能够感受到其整体的存在,艺术的表现应该通过局部来象征整体,即将“全”的完整性与“粹”的精炼性相结合。

贾岛《寻隐者不遇》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试分析其中“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

①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②“松”“山”“童子”“采药”是作者创造的实实在在的景象,也是读者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实境”。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诗人的模糊语言来引导读者进行想象,读者可以想象隐者的超脱尘世、飘然若仙、神秘与高远。④实景为虚境提供了基础和依托,虚境则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实景进行了超越和升华,虚实结合,有机统一。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找到材料二有关虚实的相关理论,即第一段中“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

然后分析诗中哪些是“实”:诗中描述了一个实际的场景,有松树、山、云等自然元素,有童子、师者等人物角色,这些元素构成了诗歌的实在性基础,呈现了客观的山林景象和人物活动。

再分析诗中哪些是“虚”: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却带有一种神秘、隐约的虚幻感觉,使得读者在心灵上产生一种虚幻、超脱的感受,想象到隐者超脱尘世、飘然若仙的形象,感受到了隐者的神秘与高远,也让整个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最后分析诗歌“虚实”的辩证统一:在这首诗中,实景为虚境提供了基础和依托,虚境则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实景进行了超越和升华。实景与虚境相互交织,实在的山林景象与含蓄的心灵意象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虚实统一的审美效果。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