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一份重要文件——《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基层减负工作,曾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称为“顽瘴痼疾”“牛皮癣”。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河北正定任职时,就曾就破除形式主义跟各部门约法三章。
当时,习近平经常到乡村去调研、现场办公。他发现乡镇干部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出席会议,看各种文件,接待上级部门的各种视察、检查。
看到这种现象,他对各部门要求,除了县委、县政府、公安局外,其他部门一律不许发定期简报;各行政单位每周必须保证2-3天的“无会日”;必要的工作考核和检查,必须轻装简从、对口接待。
约法三章之后,针对少数部门仍旧按期发简报,习近平警告说:“你们要再这么搞,处分相关负责人,没收打字机,就是要让你们难受难受,养成新的习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调研时;十分关注基层治理效能。
一次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他回忆称:“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
他告诫干部,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形式主义空耗资源、折损公信力。不办实事,老百姓的信任感就会降低。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特别谈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些新变种、新现象: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在各类应用软件、公号上打卡、“留痕”;各种论坛过多过滥,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他强调,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坚持为基层、企业减负,让干部群众的精力真正花在干实事上。
(摘编自《“没收打字机!”习近平批评形式主义》)
材料二:
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入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
今天会场上散发了一个题名《宣传指南》的小册子,里面包含四篇文章,我劝同志们多看几遍。
第一篇,是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上摘下来的,讲的是列宁怎样做宣传。其中讲到列宁写传单的情形:“在列宁领导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开始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当某一个工厂里爆发罢工时,‘斗争协会’因为经过自己小组中的参加者而很熟悉各企业中的情形,立刻就印发传单、印发社会主义的宣言来响应。在这些传单里,揭露出厂主虐待工人的事实,说明工人应如何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载明工人群众的要求。这些传单把资本主义机体上的痛疽,工人的穷困生活,工人每日由十二小时至十四小时的过度沉重的劳动,工人之毫无权利等等真情实况,都揭露无余。同时,在这些传单里,又提出了相当的政治要求。”
“一八九四年末,列宁在工人巴布石金参加下,写了第一个这样的鼓动传单和告彼得堡城塞棉尼可夫工厂罢工工人书。”
写一个传单要和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列宁就是根据这样的调查和研究来写文章做工作的。
“每一个这样的传单,都大大提高了工人们的精神。工人们看见了,社会主义者是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的。”
我们是赞成列宁的吗?如果是的话,就得依照列宁的精神去工作。不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是无的放失,不看对象;也不是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而是要照着列宁那样地去做。
第二篇,是从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的报告中摘下来的。季米特洛夫说了些什么呢?他说:“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这些战士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
“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我们远不是随时都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我们还没有能够抛弃背得烂熟的抽象的公式。事实上,你们只要瞧一瞧我们的传单、报纸、决议和提纲,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常常是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写得这样地艰深,甚至于我们党的干部都难于懂得,更用不着说普通工人了。”
怎么样?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吗?不错,党八股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笑)但是我们总得照着季米特洛夫同志的指示把我们自己的毛病赶快治好才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把它当作定律,当作布尔什维克的定律: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竞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
这就是共产国际给我们治病的药方,是必须遵守的。这是“规则”啊!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破除形式主义的方法,前者用实例直接指出,后者借引用原文进行阐述。
","形式主义会导致基层不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造成资源浪费,削弱群众对党的信任,必须予以整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主义出现了新花样,比如在公号上“打卡”、举办论坛,形式变了,但本质没变。
","形式主义长期存在,比如以前的开会“五环节”和现在的“定期简报”,两者都会影响基层管理效能。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主义出现了新花样,比如……举办论坛”错误。原文是说“各种论坛过多过滥,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他强调,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可见“各种论坛过多过滥”属于形式主义的“新花样”,“举办论坛”不是。
故选C。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重视基层减负工作,是因为基层干部容易困于形式主义,无法干实事。
","我们如果能改变开会的旧形式、旧习惯,就能够摆脱党八股的嫌疑。
","列宁做宣传的方式方法和毛泽东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异曲同工。
","季米特洛夫认为,对群众讲话,就要为群众着想,并反映他们的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如果能改变……就能够……”错误。原文是说“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只是说“这种现象”“应该加以改革”,但是“改革”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摆脱党八股的嫌疑”,因为材料一指出形式主义也会有新变种、新现象,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中破除基层形式主义做法的是( )
为了赢得某项评比,某镇要求每位干部每天完成500票的拉票任务并上传截图。
","基层干部要像打造旅游线路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形成自己的调研特色。
","福州首创“一栋楼办公”模式,把各机关单位的服务窗口集中在一栋大楼里。
","在处理群众事务时,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有记录,且电子记录和纸质记录齐备。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将网络投票当作任务,“分包”给基层干部,加大了基层干部的负担,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
B.“打造'经典调研线路,形成自己的调研特色”不符合实际,调研就是要了解具体情况,结合具体的地方、人物等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不可能形成“经典调研线路”;
D.“都必须有记录,且电子记录和纸质记录齐备”属于过度留痕。
故选C。
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了“定律”“药方”“规则”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①“定律”“药方”“规则”等词语都是指破除形式主义文风的有效方法,强调了其所指内容的重要性,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②“药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定律”“规则”通俗易懂,这三个词切合演讲的氛围,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定律”:通常指普遍适用的规则或原理。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把它当作定律,当作布尔什维克的定律”,毛泽东用“定律”来形容破除形式主义文风的方法,强调这是一个普遍适用、必须遵守的原则。“药方”: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这就是共产国际给我们治病的药方”,毛泽东用“药方”来形容共产国际的指示,形象地表达了这些指示是解决形式主义文风问题的有效方法。“规则”:指必须遵守的条例或惯例。“这就是共产国际给我们治病的药方,是必须遵守的。这是‘规则’啊”,毛泽东用“规则”来强调这些方法是需要大家严格遵守的。这些词语的共同作用是强调破除形式主义文风的重要性,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遵守。
②“药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共产国际的指示比作治病救人的药方,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些指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定律”“规则”:这两个词语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它们切合演讲的氛围,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中的形式主义文风,高考作文评价要求中新增“文风端正”的要求。请根据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端正文风”。
①要做好调查和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要看对象,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③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让人能看得懂的文章。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由“写一个传单要和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列宁就是根据这样的调查和研究来写文章做工作的” 可知,列宁在写传单时,总是与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并根据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来撰写文章。这种调查和研究的做法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和针对性。由“这些传单把资本主义机体上的痛疽,工人的穷困生活,工人每日由十二小时至十四小时的过度沉重的劳动,工人之毫无权利等等真情实况,都揭露无余”可知,真实的情况和真挚的情感能够打动读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②由“要想到你究竞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可知,写作时要明确文章的目标读者是谁,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由“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可知,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③由“在这些传单里,揭露出厂主虐待工人的事实,说明工人应如何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载明工人群众的要求”“同时,在这些传单里,又提出了相当的政治要求”可知,列宁的传单不仅揭露了社会弊端,还提出了具体的政治要求和行动指南,直接回应了工人的迫切需求。由此可知“端正文风”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由“我们远不是随时都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可知,要采用大众化的语言风格能够让更多的人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传递的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让人能看得懂的文章。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