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岭位于中国中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主峰太白山具有典型的植被带谱、第四纪冰川遗迹等独特地理景观,成为理想的研学实践基地。2021年夏天,某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太白山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活动,观察到了山脊线南北的林线差异及壮丽的云海景观。
材料二:在研学实践中,学生发现山脊线A侧有云海,B侧无云海(左图)。为探究云海形成原因,实践小组实地测量了经纬度(33°59'43"N,107°48'14"E)、风向(在鞍部测得的风向是东南风)、风速(2m/s)等数据,并绘制了“秦岭南北650hPa风场和云中液态水含量分布图”(右图)。其中,“云中液态水含量比例”是指每千克湿空气总质量中云液态水的质量比。方位角是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至目标方向线间的水平夹角,范围为0°~360°。
判断左图中云海相对于山脊的方位,并结合右图分析云海形成的原因。
西北方。山脊的A侧云中液态水含量高,易形成云雾;B侧为迎风坡,风力强劲,受盛行风的压制,A侧的云雾无法越过山脊,集聚成云海。
"]]图中云海所在的方向方位角为313°,可判断为西北方。云海的成因要解释为何A侧有云海,B侧无云海。由材料二可知A侧云中液态水含量高,易形成云雾,而该区域盛行盛行东南风且风力强劲,B 侧(东南侧)为迎风坡,盛行东南风且风力强劲;受B侧东南风的压制,A侧的云雾无法越过山脊,集聚成云海。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处石海的成因。
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导致岩石破碎;经重力和其他地质营力搬运在①地堆积。
"]]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的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和收缩。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太阳光曝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膨胀,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岩石表层逐渐冷缩,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膨胀。岩石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使岩石产生裂隙,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石海的形成还与重力和冰川等作用搬运、堆积有关。
描述山脊两侧林线的高低差异,并分析原因。
差异:南低北高。原因:山脊东南侧为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条件差;东南坡分布大量石海,不利于水分储存且土壤贫瘠。
"]]虽然山脊两侧一边是迎风坡,一边是背风坡,但是距离很近,降水量几乎没有差异,因此要从阴坡与阳坡的差异去考虑,由前两问可知,东南坡分布大量石海,不利于水分储存且土壤贫瘠,且为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条件差,西北坡为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西北坡土层深厚,利于水分储存且肥力较高。因此山脊两侧林线的高低差异为南低北高。
高中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