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一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和掠夺式经营,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其水土流失的发生过程是因为在坡面上存在微型小坑或线状痕迹,水流汇集,产生细沟侵蚀,细沟发生后,侵蚀强度将明显增大,侵蚀沟逐渐发育,其发育速度受水量、流速及土壤状况等因素影响。研究人员调查了长白山某低山丘陵区,该地土壤受多种侵蚀外营力季节性交替和叠加的影响,以水力侵蚀为主,并存在明显的冻融作用。该地区坡度较大的地貌部位多位于山顶和山腰且坡度越大越接近山顶,而坡度较小的部位多位于山麓和河谷平原。下图为2021年东北低山丘陵区不同坡度与不同坡向的侵蚀沟密度变化。
描述侵蚀沟密度随坡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变化特征:侵蚀沟分布密度随坡度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密度峰值为6°~9°坡位(或在0°~9°随坡度升高增加,9°~24°随坡度升高减少)。
原因:随坡度增加,坡面径流流速增大,侵蚀能力增强,因此侵蚀沟密度上升;坡度较大区多分布于山顶和山腰,坡度越高越接近山顶,汇水面积越小,坡面径流流量越小,因此侵蚀程度越低,侵蚀沟密度下降;山顶和山腰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小,森林覆盖率高,截留坡面径流(或保持水土),侵蚀作用较弱。
"]]从图中可知,沟壑密度随坡度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出现在6°~9°的坡位;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侵蚀能力越强,因此沟壑密度随坡度升高而上升。从材料可知,坡度较大的地区分布于山顶以及山腰处,坡度越大越接近山顶,而汇水区只包含海拔大于沟壑的地区,因此坡度越大汇水面积小,水量小导致侵蚀能力弱;材料中指明了该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存在高强度农业开发和掠夺式经营,在坡度大的山顶和山腰地区,农业开发条件差,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植被发育情况更优,因此水土保持能力较强。
指出侵蚀沟密度最大的坡向,并分析其成因。
密度最大坡向出现在南坡(S)。
成因:南坡为阳坡,白天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土壤昼夜温差较大,冻融作用较强,土壤疏松;南坡为阳坡,升温快,加速积雪融化,水流产生更加集中,侵蚀能力强;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坡面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南坡水热条件好,开发历史早,人类活动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从图中可知,沟壑密度最大的坡向为南坡;结合区域定位可知,南坡应为阳坡及迎风坡,材料中指出该区域冻融作用明显,因此阳坡处昼夜温差更大,冻融作用强;该区域存在季节性积雪融水,阳坡升温快,积雪融化速度快,产水时间集中,因此流量较大;降水侵蚀沟发育还受到当地风向和降水量的影响,东北地区暖湿气流多来自太平洋,夏季盛行偏南风,因此南坡降水量更大;由于南坡水热条件好,人类活动影响大,所以水体流失更加严重。
指出侵蚀沟治理的重点区域,并简述治理方法。
治理的重点区域为6°~9°(或坡度较小)的南坡(或东坡、西南坡地区)。
治理方法:降低农业开发强度,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种草);人工填埋侵蚀沟;修建护坡工程。
"]]结合上题分析,6°~9°(或坡度较小)的南坡坡面侵蚀较严重,因此是治理的重点。结合所学知识,治理措施即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人工填埋沟谷、建护坡工程等工程措施。
高中 |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