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研究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 $\rm 7$ 种生境内的物种数、鸟类的多样性(鸟类的物种种类数)和均匀度(各种鸟类的整体分配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
阔叶林 | 狼尾草 | 荒地 | 白茅 | 农田 | 鱼塘 | 互花米草 | |
物种数 | $\rm 108$ | $\rm 76$ | $\rm 79$ | $\rm 75$ | $\rm 82$ | $\rm 53$ | $\rm 51$ |
多样性(相对值) | $\rm 3.488$ | $\rm 3.185$ | $\rm 3.293$ | $\rm 3.184$ | $\rm 3.030$ | $\rm 2.679$ | $\rm 2.857$ |
均匀度(相对值) | $\rm 0.745$ | $\rm 0.736$ | $\rm 0.754$ | $\rm 0.738$ | $\rm 0.688$ | $\rm 0.675$ | $\rm 0.727$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鸟类多样性最低的生境是 ,原因可能是 。
鱼塘生境;植被单一且人类干扰比较大
"]]结合表中数据可知,鱼塘生境中鸟类多样性最低,可能的原因是该生境中植被单一且人类干扰比较大。
在互花米草生境中有如图 $\rm 1$ 所示的食物网关系,图中包含的生态系统成分有 种,泥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若斑嘴鸭摄食泥螺和克氏原鳌虾的比例为 $\rm 3:1$,则斑嘴鸭每增加 $\rm 10KJ$ 的生物量,按 $\rm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通过食物网需要消耗生产者 (填“$\rm =$”“$\rm \gt $”或“$\rm \lt $”)$\rm 1000KJ$ 的生物量。
图$\rm 1$中包含的生态系统成分有$\rm 4$种,分别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泥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因为其还可从有机腐殖质中获取能量;若斑嘴鸭摄食泥螺和克氏原鳌虾的比例为 $\rm 3$∶$\rm 1$,则斑嘴鸭每增加 $\rm 10KJ$ 的生物量,按 $\rm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通过食物网消耗生产者的数量为$\rm 10\div 10\%\div 10\%=1000KJ$,但由于泥螺和克氏原鳌虾还可从有机腐殖质中获取能量,因此需要消耗生产者的量“$\rm \lt $”$\rm 1000KJ$ 。
克氏原鳌虾是田螺的捕食者,田螺又常以黑毛藻为食,为了研究动物间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科研人员制作了四个培养箱,进行了如图 $\rm 2$ 的处理,若干天后统计平板上黑毛藻的存活率。
本实验中 $\rm d$ 组的作用是排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克氏原鳌虾和田螺,是为了防止 ,但克氏原鳌虾产生的 信息会对田螺采食黑毛藻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引起的黑毛藻生长或死亡;克氏原鳌虾对田螺的直接捕食; 化学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动物间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本题研究的是克氏原鳌虾和田螺的捕食关系对黑毛藻的影响,田螺图中 $\rm d$ 组的作用作为对照组,其目的是排除环境因素引起的黑毛藻生长或死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克氏原鳌虾和田螺,是为了防止捕食关系的发生,但克氏原鳌虾产生的化学信息依然可以传递,因而会对田螺采食黑毛藻产生影响。
上述实验统计结果得到黑毛藻的存留率如图 $\rm 3$ 所示。
依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克氏原鳌虾对田螺采食黑毛藻起到 作用,且对 采食黑毛藻影响较大。
依据实验结果可知,在有克氏原鳌虾的情况下黑毛藻的存活高,说明克氏原鳌虾对田螺采食黑毛藻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在小田螺存在的情况下黑毛藻的存活率更低,可见,对小田螺采食黑毛藻影响较大。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