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研究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 $\rm 7$ 种生境内的物种数、鸟类的多样性(鸟类的物种种类数)和均匀度(各种鸟类的整体分配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

阔叶林狼尾草荒地白茅农田鱼塘互花米草
物种数$\rm 108$$\rm 76$$\rm 79$$\rm 75$$\rm 82$$\rm 53$$\rm 51$
多样性(相对值)$\rm 3.488$$\rm 3.185$$\rm 3.293$$\rm 3.184$$\rm 3.030$$\rm 2.679$$\rm 2.857$
均匀度(相对值)$\rm 0.745$$\rm 0.736$$\rm 0.754$$\rm 0.738$$\rm 0.688$$\rm 0.675$$\rm 0.727$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鸟类多样性最低的生境是                ,原因可能是                                                                                  

[["

鱼塘生境;植被单一且人类干扰比较大

"]]

结合表中数据可知,鱼塘生境中鸟类多样性最低,可能的原因是该生境中植被单一且人类干扰比较大。 

在互花米草生境中有如图 $\rm 1$ 所示的食物网关系,图中包含的生态系统成分有                 种,泥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若斑嘴鸭摄食泥螺和克氏原鳌虾的比例为 $\rm 3:1$,则斑嘴鸭每增加 $\rm 10KJ$ 的生物量,按 $\rm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通过食物网需要消耗生产者                 (填“$\rm =$”“$\rm \gt $”或“$\rm \lt $”)$\rm 1000KJ$ 的生物量。

  

[["$\\rm 4$","消费者和分解者","$\\rm \\lt $"]]

$\rm 1$中包含的生态系统成分有$\rm 4$种,分别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泥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因为其还可从有机腐殖质中获取能量;若斑嘴鸭摄食泥螺和克氏原鳌虾的比例为 $\rm 3$$\rm 1$,则斑嘴鸭每增加 $\rm 10KJ$ 的生物量,按 $\rm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通过食物网消耗生产者的数量为$\rm 10\div 10\%\div 10\%=1000KJ$,但由于泥螺和克氏原鳌虾还可从有机腐殖质中获取能量,因此需要消耗生产者的量“$\rm \lt $$\rm 1000KJ$

克氏原鳌虾是田螺的捕食者,田螺又常以黑毛藻为食,为了研究动物间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科研人员制作了四个培养箱,进行了如图 $\rm 2$ 的处理,若干天后统计平板上黑毛藻的存活率。

  

本实验中 $\rm d$ 组的作用是排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克氏原鳌虾和田螺,是为了防止                                                                                  ,但克氏原鳌虾产生的                信息会对田螺采食黑毛藻产生影响。

[["

环境因素引起的黑毛藻生长或死亡;克氏原鳌虾对田螺的直接捕食; 化学

"]]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动物间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本题研究的是克氏原鳌虾和田螺的捕食关系对黑毛藻的影响,田螺图中 $\rm d$ 组的作用作为对照组,其目的是排除环境因素引起的黑毛藻生长或死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克氏原鳌虾和田螺,是为了防止捕食关系的发生,但克氏原鳌虾产生的化学信息依然可以传递,因而会对田螺采食黑毛藻产生影响。

上述实验统计结果得到黑毛藻的存留率如图 $\rm 3$ 所示。

  

依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克氏原鳌虾对田螺采食黑毛藻起到                 作用,且对                 采食黑毛藻影响较大。

[["抑制","小田螺"]]

依据实验结果可知,在有克氏原鳌虾的情况下黑毛藻的存活高,说明克氏原鳌虾对田螺采食黑毛藻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在小田螺存在的情况下黑毛藻的存活率更低,可见,对小田螺采食黑毛藻影响较大。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在诗文中描述过这样的景象:禾苗豆甲,狐榾兔翦。割鹄喂鹰, 烹麟啖犬。鹰怕兔毫,犬被狐引。狐兔相须,鹰犬相尽。 日暗天寒,禾稀豆损。鹰犬就烹,狐兔俱哂。下列针对这一景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热带雨林土壤中磷元素大部分以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复杂有机磷形式存在,是植物生长和幼苗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热带雨林中绝大多数植物都与菌根真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菌根真菌为植物提供矿质元素和水分,并从宿主植物获得生长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其中,乔木主要与丛枝菌根()或外生菌根()真菌共生(图)。为探究和真菌对宿主植物磷元素吸收的作用,科学家选取和树种开展盆栽实验,向接种菌根真菌后的幼苗分别提供(无机磷)、腺苷酸(简单有机磷)、植酸(复杂有机磷)和水(空白对照),种植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生长情况(图)。 草地蘑菇圈是大量蘑菇呈圈带状分布的一种生态现象(如图)。通过对圈上、圈内和圈外的植物和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可揭示蘑菇圈形成对草地群落和土壤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烟粉虱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农业害虫,入侵性极强,严重危害番茄的生产。研究人员调查了番茄田中不同条件下烟粉虱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我国草原主要集中于北方,由于气候干旱和超负荷的开发利用,草原不断退化、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偿活动。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