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rm (\qquad)$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静置试管底部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

","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的个体因标记过于醒目,易被调查者发现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应该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它们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统计位于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rm N$$\rm /$标记总数$\rm =$重捕总数$\rm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rm A$、静置的试管中的酵母菌大都沉于试管底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时,从静置试管底部吸取培养液计数没有振荡试管,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大,$\rm A$正确;

$\rm B$、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特性,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若没有打开电灯,则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rm B$错误;

$\rm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rm C$错误;

$\rm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种群密度的估算值$\rm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rm /$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标志物过于醒目,易被调查者发现,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大,最终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rm D$错误。

故选:$\rm A$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