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研究者拟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将簇毛麦($\rm 2n=14$)的优良性状导入普通小麦($\rm 6n=42$)中。用簇毛麦花粉给数以千计的小麦小花授粉,$\rm 10$天后只发现两个杂种幼胚$\rm F_{1}$,$\rm F_{1}$幼苗经化学物质$\rm X$处理后获得可育的作物新品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rm (\qquad)$
簇毛麦能与普通小麦杂交成功,证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化学物质$\\rm X$可能是秋水仙素,其作用于有丝分裂间期
","将杂种幼胚经培养形成的杂种植株相互杂交,得到可育植株的概率较高
","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产生可育植株
"]簇毛麦($\rm 2n=14$)为二倍体,配子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共$\rm 7$条染色体;普通小麦($\rm 6n=42$)为六倍体,配子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共$\rm 21$条染色体;杂交后幼胚细胞为非同源四倍体细胞,含有$\rm 28$条染色体。
$\rm A$、簇毛麦与普通小麦是两个不同物种,两者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rm A$错误;
$\rm B$、化学物质$\rm X$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化学物质$\rm X$可能是秋水仙素,其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其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rm B$错误;
$\rm C$、杂种植株有来自簇毛麦的$\rm 7$条染色体和来自普通小麦的$\rm 21$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得到可育植株的概率极低,$\rm C$错误;
$\rm D$、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正常联会,因而能产生可育植株,$\rm D$正确。
故选:$\rm D$。
高中 | 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