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鹆食之皆尽。敕禁罗弋鸲鹆”,意思是引入鸲鹆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够鹆;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榆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rm (\qquad)$

["

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

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

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 K$

","

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K/2$时着手进行防治

"]
[["D"]]

种群的数量特征:

$\rm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rm 2$、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rm 3$、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rm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rm 5$、性别比例:一定程度影响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模型:“$\rm J$”型曲线和“$\rm S$”型曲线。

$\rm A$、由题干信息“鸽食之皆尽”可知,鸲鸽以蝗虫为食,故引入并保护鸲鸽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rm A$正确;

$\rm B$、蝗虫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故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rm B$正确;

$\rm C$、上述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和减少食物来源,故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rm K$值,$\rm C$正确;

$\rm D$、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2$之前着手进行防治,$\rm D$错误。

故选:$\rm D$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