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玉米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磷、铁等,适当吃一些玉米有益身体健康。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rm S$,用$\rm 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以普通玉米($\rm aarr$,白粒)为母本、突变体$\rm S$$\rm AARR$,紫粒)为父本杂交,发现杂交后代中单倍体籽粒全为白色,二倍体籽粒全为紫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推测题中所述的单倍体籽粒是由                 发育而来的,基因型为                 

[["卵细胞","$\\rm ar$"]]

以普通玉米($\rm aarr$,白粒)为母本、突变体$\rm S$$\rm AARR$,紫粒)为父本,杂交后代中单倍体籽粒全为白色(隐性性状),可推测该单倍体籽粒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基因型为$\rm ar$

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rm G$$\rm aarr$)、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谷子$\rm H$$\rm aarr$),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纯合品种,根据题干信息,育种流程为①                                                                ,②                                                                ,③根据籽粒颜色挑选出单倍体。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数官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其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该育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是                

[["

$\\rm G$$\\rm H$杂交得到$\\rm F_{1}$;以$\\rm F_{1}$为母本与$\\rm S$杂交得到$\\rm F_{2}$;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

杂交育种能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纯合品种,可将$\rm G$$\rm H$杂交得到$\rm F_{1}$,则$\rm F_{1}$中集中了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基因,以$\rm F_{1}$为母本与$\rm S$杂交得到$\rm F_{2}$,可以得到白色单倍体籽粒和紫色二倍体籽粒,选出白色籽粒即为单倍体。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该育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科研人员通过诱变育种选育出了三个抗玉米螟的纯合品系甲,乙和丙(均由一对基因突变所致),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杂交组合$\rm F_{1}$表型$\rm F_{1}$自交所得$\rm F_{2}$的表型及比例
品系甲(乙或丙)$\rm \times $感病品系全为抗玉米螟抗玉米螟:感病$\rm =3:1$
品系甲$\rm \times $品系乙全为抗玉米螟全为抗玉米螟
品系甲$\rm \times $品系丙全为抗玉米螟抗玉米螟:感病$\rm =15:1$

①基因突变是指                                                                。由于基因突变具有                (至少答出两点)性,诱变育种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②实验Ⅰ的结果可说明                为显性性状。若品系甲和乙是由不同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根据实验Ⅱ的$\rm F_{2}$全表现为抗玉米螟,可推知$\rm F_{1}$可产生$\rm 2$种配子,而且$\rm F_{1}$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未发生                                                                

③若在玉米开花前,拔掉实验Ⅲ$\rm F_{2}$中的所有感病植株,让$\rm F_{2}$中所有的抗玉米螟植株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传粉,则理论上$\rm F_{3}$中抗玉米螟植株的比例是                

[["

$\\rm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低频性、随机性和不定向;抗玉米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rm \\dfrac{24}{25}$

"]]

①基因突变是指$\rm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随机性和不定向性,诱变育种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②实验Ⅰ的结果显示三个抗玉米蝮的纯合品系与感病品系杂交所得$\rm F_{1}$均表现为抗玉米螟,因此抗玉米螟为显性性状;若品系甲和乙是由不同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根据实验Ⅱ的$\rm F_{2}$全表现为抗玉米螟,可推知品系甲和乙的抗玉米螟基因应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设品系甲的基因型为$\rm AAbb$,品系乙的基因型为$\rm aaBB$,则$\rm F_{1}$的基因型为$\rm AaBb$,且$\rm A$$\rm b$连锁,$\rm a$$\rm B$连锁,由$\rm F_{2}$全表现为抗玉米蝮推知,$\rm F_{1}$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未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因此$\rm F_{1}$会产生$\rm 2$种配子。

③根据实验Ⅲ的结果可推知,品系甲和丙的抗玉米螟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若在玉米开花前,拔掉实验Ⅲ$\rm F_{2}$中的所有感病植株,让所有的抗玉米螟植株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传粉,玉米植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随机交配。设品系丙的抗玉米螟基因为$\rm E$$\rm F_{2}$抗玉米螟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m A\_E\_:A\_ee:aaE\_=9:3:3$,其中只有基因型为$\rm AaEe$$\rm Aaee$$\rm aaEe$的植株能产生$\rm ae$配子,且$\rm AaEe$所占的比例为$\rm \dfrac{4}{15}$$\rm Aaee$所占的比例为$\rm \dfrac{2}{15}$$\rm aaEe$所占的比例为$\rm \dfrac{2}{15}$,因此$\rm F_{2}$中抗玉米螟植株产生基因型为$\rm ae$的配子的概率$\rm =\left(\dfrac{4}{15}\right) \times \left(\dfrac14\right)+\left(\dfrac{2}{15}\right) \times \left(\dfrac12\right)+\left(\dfrac{2}{15}\right) \times\left(\dfrac12\right) =\dfrac15$,因此$\rm F_{3}$中感病植株($\rm aaee$)的比例为$\rm \dfrac{1}{25}$,则$\rm F_{3}$中抗玉米螟植株的比例为$\rm 1-\dfrac{1}{25}=\dfrac{24}{25}$

高中 |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类型,并且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有人对某一社区个独生子女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紫罗兰单瓣花和重瓣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育种工作者利用野外发现的一株单瓣紫罗兰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据此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某昆虫的直刚毛和卷刚毛由基因()控制(基因不位于染色体上),且存在配子致死现象。现有一直刚毛雌虫和一直刚毛雄虫杂交,相互交配得,表现型及比例为:直刚毛雌虫:直刚毛雄虫:卷刚毛雄虫。若相互交配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某植物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同花植物,自然状态下可以自花受粉或异花受粉。其花色受(红色)(斑红色)、(条红色)、(白色)个复等位基因控制,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会导致同株一定比例的其他花粉死亡。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基因型为的植株自交,中条红色:白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某孤岛上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随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现代种群。已知基因(黄色)、(白色)、(黑色)的显隐性关系如下:对、为显性,对为显性,且黄色基因纯合致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果蝇的精子竞争是指雌蝇与多只雄蝇交配后,来自不同雄蝇的精子为争夺对卵子的受精权而展开的竞争行为。假设理论上,雄蝇以第二次序与雌蝇交配所产幼虫占所有幼虫的。已知红色复眼对棕色复眼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隐性基因纯合幼虫发育时一半致死。现有一只杂合红色复眼雌蝇先与杂合红色复眼雄蝇杂交,再与棕色复眼雄蝇杂交,产生子代成蝇中红色复眼所占比例为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