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经过$\rm 42$年不断保护,朱鹮种群数量已从被发现时的$\rm 7$只发展到全球突破万只大关,陕西境内野生朱鹮种群栖息地面积由被发现时的不足$\rm 5$平方公里扩大到$\rm 1.6$万平方公里。为扩大朱鹮的栖息地,保护工作者进行了野化放归实验。数年后,可通过鸣声识别的方法统计分析某野化放归群体的数量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qquad)$
$\\rm 1.6$万平方公里的栖息地即为野生朱鹮种群的生态位
","鸣声识别统计种群数量的方法比标记重捕法具有更高干扰性
","气候是影响朱鹮的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若朱鹮的种群数量超过$\\rm 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2、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主要包括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包括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如捕食等)。
$\rm A$、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因此$\rm 1.6$万平方公里的栖息地不是野生朱鹮种群的生态位,$\rm A$错误;
$\rm B$、动物的声音也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动物的声音可以作为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标记,用于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进而进行种群数量的监测。因此,与标记重捕法比,鸣声识别统计的方法具有非损伤、低干扰的优势,$\rm B$错误;
$\rm C$、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包括阳光、温度、水、气候等,因此气候是影响朱鹮的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rm C$正确;
$\rm D$、若朱鹮的种群数量超过$\rm 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rm D$错误。
故选:$\rm C$。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